行動通訊生活中真正要關注的議題

  • 發佈時間:2022/09/16 17:43更新時間:2022/09/16 17:44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行動通訊生活中真正要關注的議題

行動通訊問世以來,創新應用不斷開發,行動支付的錢包功能,讓手機成為機不離手的隨身裝置;物聯網化的智慧城市生活,更高度依賴無線通訊技術,微型化基地台的數量快速擴張,以維持無線電訊號的完整性、清晰度,手機與基地台的電磁波安全問題,再度成為民眾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焦慮與困惑,無線通訊的安全性有賴正確的認知與建立社會共識。


更多新聞: 布農族奧林匹克運動會盛大登場


行動通訊生活中真正要關注的議題

(圖示:行動通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只要是用電設備一開機啟用都會產生電磁波,從電力公司輸電線路、變電所、居家所有家電產品、電動車、手電筒等等,只要一開機使用,都會立即產生電磁波擴及周遭環境;廣播電台、電視影像等視訊生活,都離不開電磁波,太陽的光熱能量也是透過電磁波動方式傳送到地球,所以自古到今,人類就生活在電磁波的環境中,差別僅在於各類電氣化設備的使用頻率、頻段不同而已。想要享受電氣化生活的便利,卻要完全免除電磁波的存在,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此,電機通訊等科技專家與醫學界經過縝密的實驗驗證,整理出各頻段電磁波對於民眾人體會有生物反應(感覺似乎電磁波的存在)的臨界值,再下修50倍,以臨界值的1/50,提供世界衛生組織WHO作為一般民眾生活環境中電磁波的提醒建議值。以此正確而具參考價值的安全建議值,環保署依據國際測試標準及設備在台灣各地室外環境監測行動通訊基地台的電磁波強度,都是在此安全建議值的1/100以下,也就是僅僅對電磁波有感覺的1/5000,生活環境中由行動通訊基地台帶來的電磁波甚至低於廣播電台、無線電視台的電磁波,不但不可能致癌,甚至連感覺都感覺不到,因此民眾對於電磁波的恐懼與擔心,實屬多餘。

但缺乏真正的電磁專業諮詢及喧染式臆測的媒體報導,曾引發多起民眾的不安,而抗爭及拆基地台,使台灣拆基地台數量比例也高居全球第一;這些年來經官方到民間諸多電機與醫界正確地提供諮詢及宣導,逐漸建立共識,並將基地台建設延伸到偏鄉部落等,為台灣未來智慧化生活建置重要的基礎。

行動通訊所使用的微波頻段(109Hz)早就應用在微波爐的食品加熱,利用高頻電磁波讓食物的水分震盪,由食物內部發熱而將食物煮熟,微波頻段電磁波就僅有發熱效應。行動通訊基地台或手機發射的電磁波,功率密度均不到微波爐電磁波功率密度的億分之一,不要說將人體肌肉細胞煮熟,連要讓皮膚溫度上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手機講太久時所導致的手掌或耳朵溫度上升,是來自於手機內的電池放電所致,也與電磁波無關。

基本上WHO迄今為止仍是主張符合WHO電磁波建議值的基地台與手機是不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的。台灣與全世界主要先進國家如美國、德國等一樣,參照WHO的規範作為行動電話通訊的電磁波功率密度的基準,在對民眾安全上的保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行動通訊生活中,真正值得關心的根本不是電磁波的議題,而是手機、平板顯示器、甚至桌上電腦的顯示屏對消費者眼睛健康的傷害。目前的大大小小顯示裝置都是由LED作為顯示器的主要發光核心,由藍光經螢光粉轉化出來的白光成為眼睛注視顯示器畫面的目標,而特定頻段的藍光穿過眼睛水晶體到達視網膜、對於視網膜的傷害,是近10年來眼科醫學界不斷提醒的話題,尤其是對於12歲以下學齡幼兒的視力健康影響,是最值得民眾重視的。因此手機有限的顯示面板上,過亮的畫面、過小的字體字幕、長時間近距離的直接觀看手機畫面,是最傷害視力健康的因素,這才是手機真正的問題所在;至於電磁波的強度及影響,遠遠比不上長時間、近距離、迷戀手機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結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於電磁波無謂的自我驚恐,卻疏忽了真正需要關注的視力健康,這真是民眾該理性深思的問題。


(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電機系退休教授)

更多新聞: 遠百轉型布新 徐雪芳總經理獲新北女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