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林秀宜、盧柏璁台北報導
禽流感流行,加重缺蛋問題,現在農委會鼓勵優化養禽場設備,祭出四大措施,從禽舍衛生開始改善,把開放式禽舍改建成非開放式,或密閉水簾禽舍都有補助;另外導入智慧永續設備,還有將雞糞處理資源化,降低疫病風險。最後推動投資補貼,改善雞農資金壓力。
每天吃的雞蛋,就靠這一隻隻母雞,而雞農最擔心的就是禽流感,尤其傳統養雞場開放式空間,病毒更容易從外界傳遞,解決缺蛋從源頭改善,農委會推動養禽場設施改善。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說,「把傳統開放式的禽舍,改建成非開放式,甚至能夠升級到,密閉水簾式的環控禽舍,會在今年一直到114年,大概分三年來完成,我們一共編列10.5億。」
光是蛋雞場戶數,就有2118場,先從禽舍衛生做起,提供重建補助,飼養5萬隻以下,開放式改建為非開放式禽舍,補助1/2,最高不超過450萬,改成密閉水簾禽舍也有補助,最高不超過1千萬,五萬隻以上則提供農貸免息補貼。另外如果購置智慧永續設備,最高100至500萬元補助,也將雞糞處理資源化,更推動投資補貼,改善雞農資金壓力。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說,「醫院要引進一些,國際上一些比較先進,或者整套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我們會在這個部分做一些證明,他們可以得到一些,關稅上的減免優惠。」
不過外界也好奇,比起美國、日本產蛋率高達8到9成,台灣卻只有60%,環境改善產蛋率是否也能提升。

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說,「我們確實看到我們的產蛋率,只有大概70%左右,其實這樣的產蛋率,在國際上以好的飼養條件,其實這樣已經是偏低了啦,我們的老母雞的數量占比比較高,或者是一些因為現在整個,產量調節上新的母雞接不上來,就會延緩我們老母雞,淘汰的時程。」
面對雞蛋產量偏少,農委會也表示,空運雞蛋未來還有4批、各36萬顆,將陸續到貨持續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