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王富民、蔡明政 台北報導
酒駕車禍釀成不少悲劇,但過去有許多事故,是民眾服用藥物後導致。北市聯醫特別將容易影響行車的藥物分成4級,提醒民眾行車前要特別留意。其中最危險的第3級,包括部分抗焦慮藥、肌肉鬆弛劑等藥物,因為服用後容易有嗜睡症狀,建議服用之後都不要開車上路。
開車橫衝直撞、釀成意外,除了可能是酒駕造成之外,服用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也是原因之一。
為了提醒民眾「藥駕」的危險性,北市聯醫將會影響行車安全的藥品分成4級,0級的屬於無風險,第一級就包括常見的止咳感冒藥、止痛藥及降血壓藥等,開車前應該先閱讀藥品說明。至於抗憂鬱藥和部份降血糖藥則屬於第二級,最好先詢問過醫師或藥師再上路。而部分抗精神病藥、安眠藥、肌肉鬆弛劑和散瞳劑,因為大多會有嗜睡症狀、甚至會影響視力,屬於最危險的第三級,建議不要駕駛車輛。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肌肉鬆弛劑會造成嗜睡,高血壓的藥會造成耳鳴還有頭暈,但每一個人的體質都不太一樣,所以副作用展現也不太一樣,使用慢性病藥物的人口有六百萬,所以代表使用藥物,然後還在開車的比例相當高。」
根據調查,多達35%的駕駛,幾乎每週都會服用至少1種,可能造成危險駕駛的藥物,其中最多的就是降血糖藥,2、3名則分別是安眠藥,和肌肉鬆弛劑。北市聯醫總院長蕭勝煌:「很多人為了隔一天,因為一大早要做很多事,包括打早球什麼,他前一天晚上是吃安眠藥,吃了安眠藥以後,他的代謝藥物動力學,每個人的代謝都不太一樣,所以困難度真的是很高。」
「藥駕」的危險程度不輸「酒駕」,尤其是長時間行車的職業駕駛,要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