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德瑄/綜合報導)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確定來自白堊紀時期(約1億4500萬年至6600萬年前),這一發現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並具重要學術價值。化石已經過初步鑑定,將於10月25日開始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同時,發現地赤洲島已被封閉進行進一步研究。
今年3月,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在委託中國地質大學進行地質調查時,於赤洲島的沉積岩層中發現疑似古脊椎動物的化石。漁護署隨即通知香港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並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簡稱「古脊椎所」)的專家參與實地考察。
在6月至8月的多次考察中,來自發展局、漁護署及古脊椎所的專家團隊收集了數個化石樣本,並進行骨組織切片分析。經顯微鏡觀察,專家初步確認這些化石屬於大型恐龍的骨骼,目前可能是肩部或臀部部位,但具體種類仍需進一步研究。
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裴睿推測,這些恐龍化石可能屬於蜥腳類或鳥臀類恐龍。研究顯示,恐龍死後的遺骸被沙石掩埋,隨後被大水沖刷至赤洲島地區。由於化石分佈零散且部分風化,推測它們並非在原地死亡,而是經過自然搬運後才埋藏於此。
為保護化石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香港政府宣布自即日起封閉赤洲島,並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禁止非專業人士登島。漁護署指出,封閉措施將持續至少一個月,直至考察完成。
經初步清理後,化石將於10月25日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大堂展出,並開放公眾參觀。未來,發展局還計劃舉辦講座和學術活動,並與本地及其他地區的大學展開合作,逐步建立「香港的恐龍故事」。此外,發展局也與古脊椎所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古生物、古人類及舊石器遺址的研究與培訓。
更多引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