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中心/鄭博暉、林俊明、陳姵妡 台南報導
台南關廟埤仔頭「保東窯」,2021年因地主整地要開路,意外挖到疑似清代製糖的遺址」,後來,歷經三年挖掘考古,終於證實,這是目前全台首見的清代瓦漏窯,也就是糖漏窯的古窯址;文史界認為,這項發現確立了台灣糖業發展史的關鍵地位,訴求希望原地保留。

「靠近煙道這邊還有」,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拿著鏟子,進行挖掘,他所挖的糖窯,竟是全台首見的清代「瓦漏窯」。原來這個地方,在台南關廟埤仔頭「保東窯」,當時2021年因道路開闢、地主整地,意外揭露清代「保東糖漏窯遺址」,但其實文史界更早就發現這個祕密。
保大文化行動聯盟召集人徐世和表示,「有糖漏的殘片,那發現這段時間我們其實是很保守的,一直保密沒有對外公開,希望它能夠保存下去,新地主來整地所以用機械跟怪手,來整地就把西半部的遺址剷平,整片的陶殘片就裸露出來。」後來歷時三年挖掘考古,證實是全台首見清代瓦漏窯,也就是"糖漏窯"的古窯址,文史界認為這項發現,確立台灣糖業發展史關鍵地位,訴求原地保留。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指出,「所謂的瓦漏窯的結構,在台灣其他地方,我們沒有再看到案例了,透過這次的發掘我們才確定發現了,台灣首見的所謂的瓦漏窯,到底它的結構形態是什麼樣的特徵,雖然窯爐的前半段已經毀掉了,但是從窯的後壁結構,已經可以確定,這種瓦漏窯跟傳統的瓦窯,是有很密切的結構聯繫的。」也因此次發現大量清代製程用陶器為台灣僅存、專燒製糖工具「糖漏」清代窯爐遺跡,學者們研判該遺址屬典型的「半倒焰式窯爐」,填補了台灣"窯業史"與"糖業史"的關鍵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