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京都市,愈來愈多居民對於觀光客大量湧入所帶來的生活壓力感到強烈不滿。有別於過去作為「千年古都」的寧靜形象,如今的京都被認為正走在「生活崩壞」的道路上。隨著日本政府設定每年接待6000萬名外國觀光客的目標,當地民眾指出,他們的日常生活已被迫為觀光產業的需求讓路。
在日本京都市,愈來愈多居民對於觀光客大量湧入所帶來的生活壓力感到強烈不滿。有別於過去作為「千年古都」的寧靜形象,如今的京都被認為正走在「生活崩壞」的道路上。隨著日本政府設定每年接待6000萬名外國觀光客的目標,當地民眾指出,他們的日常生活已被迫為觀光產業的需求讓路。
根據《週刊SPA!》報導指出,京都的公共運輸系統是最先遭殃的一環。許多在地人表示,像是通往清水寺與祇園的206系統公車、以及前往四条河原町的205系統公車,經常被滿載行李的外國遊客占據,造成市民根本搭不上車。
不只如此,即使硬擠上公車,也幾乎寸步難行,有民眾甚至被迫大聲喊出「我要下車!」才能擠出車門。就連電車的剪票口也常因大量旅客而陷入混亂,上班族表示經常因此誤點,錯失重要行程。
除了交通外,民生環境也被觀光浪潮侵蝕。祇園與東山等觀光重地周邊寺廟,如今面臨垃圾氾濫與環境惡化的困擾。寺廟住持抱怨,不少外國觀光客在主殿前喧嘩、飲食,甚至直接坐在參拜路線上妨礙信眾。不僅無禮,這些遊客還沒有帶來香油錢等收入,反而加重寺方負擔。
一名僧侶就提到,近來由於日圓貶值,湧入大量來自歐洲的低收入背包客,他們對日本宗教文化缺乏認識,行為令人難以接受。
京都市內歷史建築也難逃改變命運。洛中與洛北一帶的傳統町家建築大批轉型為無人管理的民宿,部分甚至因違規使用而釀火警險情。有居民表示,鄰居民宿曾因屋簷下燃放煙火導致火苗竄出,所幸撲滅及時,但令人擔憂整個木造社區遭波及的風險。
另一方面,曾為當地人日常採買地標的錦市場,如今也幾乎完全迎合觀光客需求。從原本販售蔬菜與熟食的攤商轉型成專賣高價觀光食品的店鋪,一串串價值4000日圓的「網美食物」取代了便民價格的商品。甚至超過半數店家已改為服務外國遊客,讓當地家庭主婦難以正常採買。
不僅如此,便利商店也出現排隊混亂與插隊爭執,銀閣寺周邊的和食店也抱怨連連,常遇到穿鞋踩上榻榻米、臨時取消訂位或進店就要求吃素的外國旅客,甚至有人在用餐時間大聲播放手機影片。一名店主無奈表示「我現在甚至害怕接訂位了」。
針對這種情況,入境觀光顧問村山慶輔指出,京都已經不是爭取更多觀光客的階段,而是必須進入精細管理的階段。他主張觀光客與市民生活必須劃分動線,並運用AI技術進行即時擁擠預測,才能掌握衝突熱點。此外,像是在伏見稻荷推動的禮儀宣導與動線管理,應該擴及全市,並讓市民參與政策共創。
報導中提到,京都自2018年起徵收住宿稅,2023年度收入已超過52億日圓,未來預期可達每年120億日圓規模。村山建議,這筆財源應優先投入於交通、住宅與物價補貼等民生議題,例如祇園與先斗町地區已啟動的公車補貼計畫與道路維護,正是回饋市民生活品質的具體措施。他強調,唯有觀光收益能切實回饋市民,觀光城市與文化城市才能真正共存,達成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