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電廠在地實踐 忠寮社區邁向能源自主之路

  • 發佈時間:2025/07/11 11:36更新時間:2025/07/11 11:36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公民電廠在地實踐  忠寮社區邁向能源自主之路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北11日電)合作社也能發電?在新北淡水的忠寮社區,一群居民以每股100元的方式起步,利用太陽能支持當地的社區發展。這裡不僅有發電設施,還復育了當地生態,成為台灣在地綠色能源實踐的代表。

更多新聞: 川普發關稅函將對加拿大開徵35% 揚言反制就再加

忠寮社區緊鄰以櫻花聞名的天元宮,占地超過300公頃,座落著不少百年老宅,曾是典型的農村聚落;近年來,也面臨人口外流與高齡化等問題,現任社區理事長李鎮榮退休返鄉後「一開始只是想幫社區找點經費,沒想到歪打正著」,一腳踏進綠能,讓忠寮成為新北市第一個成立公民電廠的社區。

打造魚菜共生 啟動社區活化

李鎮榮回憶,過去貫穿家鄉的公司田溪清澈見底,農田翠綠,到處可見蜻蜓飛舞,後來卻因務農人力不足,以致長期濫用化肥與除草劑,生態遭到破壞。他發現溪流上游魚池排放污泥導致水質惡化,於是在農業部的輔導下,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導入生態工法,推動「魚菜共生」生態示範區域,用池底污泥灌溉筊白筍,不只替農家省下肥料成本,經過植物過濾的水質也大幅改善。

他說,復育計畫讓蜻蜓和獨角仙又回來了,甚至促成了社區舉辦「獨角仙季」活動,吸引親子旅客來觀光。但為了解決公園維護、長者供餐及其他公共建設的經費需求,李鎮榮開始研究政府補助政策,同時探索再生能源,希望藉此為社區創造穩定的收入來源。

一開始並不順利,由於北部日照條件較弱,再加上社區內多為老舊建築且屋頂規模不大,多數光電業者興趣缺缺。即使願意評估的業者,報價也高達每瓩(KW)新台幣12萬元,這種成本,「賣20年電都賺不回來。」李鎮榮表示。

一股100元 忠寮居民認股蓋電廠

直到他遇見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兩人決定以合作社模式推動社區自辦電廠。2019年5月,「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簡稱智綠社)正式成立,理監事及社員多為地方仕紳、學者與永續倡議者,忠寮社區也有超過30位居民參與。合作社以每股新台幣100元、最低100股的方式公開募資,順利集資525萬元。至今年7月,社員人數已增至323人,股本達3600多萬元。

與傳統光電業者或社會企業不同,綠能合作社強調「在地自主、民主參與、共享成果」。李鎮榮指出,這種「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運作機制,不僅提高居民參與度,也讓大家從用電的消費者,轉變為電廠的經營者。

目前全台已有5家綠能合作社,包括智綠社、綠主張、庶民發電、金門再生能源合作社與嘉義大林公民電廠。這些合作社多採公民電廠模式運作,由社區出資、第三方專業廠商建置與維運太陽光電系統,經濟部能源署則提供政策與技術輔導,協助整合在地資源,實現能源自主與社區永續發展。

不依賴外包控制成本 每瓩最少3萬

智綠社建設的第一座公民電廠是承接新北市經發局在鄧公國小的標租案,之後在忠寮社區陸續完成11座案場,李鎮榮提到,太陽能板兼具發電及降溫效果,「夏天屋頂可以降低5到6度」。所產生的電力除賣給台電,還應用於社區內的太陽能照明系統、電動車充電站、魚菜共生系統等多項設施,同時也回饋5%公基金供社區銀髮照護。

為了有效控制成本,智綠社選擇不依賴外包,找來一位專業的經理人帶領團隊處理設計、採購、施工與維運。「我們採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邊做邊學,經過多次嘗試後,每瓩最少只需花費3萬多元就能完成。」 目前智綠社已完成近30座案場的併聯發電,範圍最遠擴至桃園,合作對象包括東吳大學、文化大學、北新醫院等。

經歷5年的努力,智綠社終於實現轉虧為盈,並在2024年首度配息。「雖然收益不高,但比銀行定存利率好些。」李鎮榮笑說,「有些人一開始只是支持,沒想到現在能分紅,真的很開心。」

他表示,智綠社現正與新北市平溪區的紫東社區洽談當地廢校轉為公民電廠,從此案後,未來智綠社將積極媒合企業與社區,共同藉由綠電協助企業實現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目標。

訪談接近尾聲之際,夾帶青草與泥土氣息的山風拂面,遠方傳來犬吠聲,一隊外地團隊正踏入基地準備向李鎮榮取經,這已是他今日接待的第3批訪客,足見公民電廠實踐與農村再生的熱度。

面對「社區下一步怎麼走」的提問,李鎮榮望向一排排太陽能板,語氣堅定地說,目前社區的發電容量約200多瓩,可供應約1/3住戶使用。「我們的目標是達成1000瓩,實現全社區使用自產綠電,這才是真正的能源自主。」(編輯:陳姿伶)1140711

更多新聞: 豐原一家5口命案 當鋪業者3人中檢複訊後無保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