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股名為「機場理論(airport theory)」的社群媒體潮流近期在TikTok上迅速竄紅,吸引不少旅客效仿,但也引發航空業者與旅遊顧問的警告。這股挑戰鼓勵乘客刻意延後抵達機場時間,計畫在航班起飛前15至20分鐘內完成通關與登機,全然違背傳統旅遊建議中「提早兩小時到機場」的準則。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Fora Travel的旅遊顧問傑克森(Nicole Campoy Jackson)在受訪時直言,這項潮流極具風險,「機場理論」實際上是最容易錯過航班的行為,只要經歷一次誤機的壓力,便能明白其代價遠超過省下的時間。
2025年2月,帳號為@momlifewithtiff的美國TikTok用戶蒂芬妮(Tiffany)上傳影片記錄自己與丈夫挑戰「機場理論」的驚險經歷。影片顯示他們在早上7點59分時已經排隊許久,航班已登機11分鐘。夫妻倆只好向其他乘客求情讓路,最終在8點12分成為最後一組登機者,並於8點14分坐上座位。蒂芬妮在影片中坦言「絕對不推薦。從此以後,我們會準時抵達機場。」
另一位帳號為@jenny\_kurtzz的TikTok用戶珍妮(Jenny)也於2月上傳自己挑戰失敗的影片。影片中,她抵達登機門時班機已起飛,只能失望地留言「對那些還想試試機場理論的人說一句,別試,我錯過了飛機。」
儘管風險極高,這股潮流仍獲得部分網友支持,尤其是常以候補搭機方式旅行的乘客。有留言者表示,這種錯過班機的行為讓他們能順利遞補空位,「感謝你們。」另有留言直言支持「繼續這股風潮吧!我愛空位多的航班。」
候補搭機(standby)指的是未持有保證座位的旅客登記等候空位,一旦有乘客未及時登機,便可遞補上機。因此,支持者視「機場理論」為增加候補機會的助力。
但批評者認為,這只是不懂時間管理的另類說法。一位留言者諷刺「我爸是飛行員,幹了27年,機場理論每次都只是神話。」也有人指出,這種挑戰或許在某些小型機場還能僥倖成功,但在大型國際機場如邁阿密、休士頓,則幾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