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群島自6月21日起連續發生超過2000次震度1以上的有感地震,其中8次更達到震度5弱以上,地震頻率與強度異常,讓當地居民身心俱疲。雖然日本氣象廳強調,此波地震活動與預測未來30年內發生機率高達80%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無關,但多位地震學專家對此提出質疑。
根據《FRIDAY》報導,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名譽教授笠原順三指出,吐噶喇群島位處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下方擠壓的邊界西側,該區域的沉積層中含有大量海水。在壓力與溫度升高的情況下,沉積物釋放出水分並與下方岩石混合,形成岩漿並上升,進一步擠壓地殼結構,使島嶼呈現南北方向的擠壓變形,導致地震頻繁。
東京科學大學理學院教授中島淳一則指出,海底水分或岩漿等「流體」一旦進入活動斷層或板塊邊界,可能成為潤滑劑,使斷層更容易滑動,引發巨大地震。他舉例表示,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311地震)前曾觀測到「慢地震」現象,便是流體滲入斷層的徵兆。而2024年1月的能登半島地震也早有異常地震活動,推測亦與流體作用有關。
對於氣象廳否認吐噶喇地震與南海海槽地震之間的關聯,專家多表保留態度。關西大學特別任命教授、災害防救專家河田惠昭認為,兩者其實都與菲律賓海板塊下沉所造成的能量累積有關,直言氣象廳「毫無關聯」的說法恐過於武斷。
事實上,日本中央防災會議今年3月公布的最壞情境推估顯示,若發生南海海槽大地震,可能引發高達34公尺的巨大海嘯,死亡人數恐達29萬8000人。
然而河田教授認為此估算仍偏保守,指出都市地區疏散準備不足,一旦發生強震與海嘯,實際死傷人數恐將遠超預期。河田教授進一步指出,根據國家模擬,地震發生後30分鐘內太平洋沿岸將遭致命海嘯侵襲,大阪、名古屋等都市區域也可能在地震後2小時內面臨海嘯威脅。
考量都市人口密集且居民對緊急疏散經驗不足,他預測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高達50萬至60萬人,並包括因災後健康惡化等因素死亡的「災害關聯死」。
專家一致呼籲,面對地震與海嘯風險,日本各界應加強防災教育與避難體制建構,才能降低潛在災害造成的嚴重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