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吞安眠藥破10億顆 小心!40歲女突腦霧「夜夜無意識煮大餐」

  • 發佈時間:2025/07/23 14:36更新時間:2025/07/23 14:36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台灣年吞安眠藥破10億顆   小心!40歲女突腦霧「夜夜無意識煮大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睡不好!已成台灣人最大困擾,根據相關統計,全台每年失眠用藥需求突破10億顆,但有不少人吃出問題。門診就有一名40歲女性主管,兼顧家庭跟工作,蠟燭兩頭燒,睡眠也出問題,服用安眠藥物多年的她,剛開始效果明顯,但隨著時間拉長,不僅效果遞減,還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現象,甚至常常半夜醒來到廚房煮東西吃,隔天卻完全沒有記憶,嚇得趕緊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

更多新聞: 曾遭數發部重罰1500萬罰鍰 Meta:接受並持續深化與台灣政府合作打詐

台灣年吞安眠藥破10億顆 小心!40歲女突腦霧「夜夜無意識煮大餐」 11

收治病人的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該名女主管白天衝刺業績,晚上還得兼顧年邁公婆與兩名學齡子女,長期工作及生活壓力之下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原本只是偶爾難以入睡,後來逐漸惡化為整夜淺眠、頻繁做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

女子原本以為就醫拿了安眠藥物就可以高枕無憂,沒想到多年下來,藥物效果開始遞減,還出現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楊聰財説,目前臨床常見的助眠藥物分為兩類,包括俗稱的「BZD類」(苯二氮平類藥物)及「Z-Drug類」藥物,前者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後者則作用於特定神經受體,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近期也有針對食慾素系統的新型助眠藥物上市。

楊聰財提醒,不論是BZD還是Z-Drug類藥物,使用過久、劑量過高,容易出現成癮性及戒斷反應,甚至因抑制大腦功能,出現記憶力或注意力無法集中等腦霧現象。臨床上也發現患者使用後會有嗜睡、容易昏沈、頭痛,甚至增加跌倒、車禍等意外風險,且藥物在藥效過程會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如夢遊、無意識下床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因此,用藥都須經醫師評估。

楊聰財強調,根據精神醫學標準,若失眠狀況持續超過三個月,且已影響到生理、心理或社會功能,應儘速尋求醫療協助。但實務上,多數人若連續超過一週睡不好,就會出現腦袋混沌、注意力下降及判斷力錯誤等狀況,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避免小問題拖成大危機。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阿公帶孫子燒不停「猛灌這藥」 孩子全身冒紅疹嚇壞醫師!

乳癌最痛竟在手術後! 「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發生率可達65%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更多新聞: 新同事入職半年「喊人方式」惹議 1稱謂讓她怒批「不尊重人」網喊: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