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蔡松霖 雲林報導
雲林大埤鄉以稻米和酸菜聞名,當地青農謝志坪還曾經獲得2022年百大青農的殊榮,他嘗試在傳統農作中找到新出路,重新學習行銷打造品牌,讓農作產銷更有出路。而他也提倡,農機技術與人力的資源共享,導入食農教育,從雲林拓點到外縣市。
雲林縣大埤鄉以廣闊的稻田和高產量聞名,是台灣重要的稻米產地,除此之外,大埤鄉也稱為「酸菜的故鄉」,供應全台近八成的酸菜貨源,一處低調的小鄉鎮,卻是國內農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據點。
一期稻作收割季節,田野間機械轟鳴聲此起彼落,在其中一塊田地裡,站著一位身影熟悉的年輕農民謝志坪,這位土生土長的大埤青農,從小耳濡目染家中務農,也跟著父母下田種稻,累積超過40年的務農經驗。

謝志坪實踐農作多樣化經營,根據不同季節種植不同作物,嘗試在傳統農業中找到創新出路,近年他更關注如何提升農民收益,因而報名農民大學進修,持續精進農業知識與經營思維。
謝志坪退伍後曾在車廠擔任機械操作員,但對土地的情感始終未曾淡去,隨後便辭去工作,返鄉投入他從小再熟悉不過的農田生活,目前主要種植稻米、酸菜、西瓜與哈密瓜等作物,至今已耕耘超過20年,更在2022年勇奪百大青農的殊榮。
在地方,謝志坪就像一位親切熱情的里長伯,以開放分享的態度推動農業合作模式,他提倡農機、技術與人力的資源共享,更在農忙時期主動協助鄰里,成為農村裡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逐步實現農業社群間的互助與共好。

儘管追尋過不同生活,謝志坪始終忘不了腳下那片熟悉的泥土,那份對土地的牽掛,讓他回到雲林,不僅以創新思維翻轉傳統農業的困境,更導入食農教育,從社區到校園,甚至拓點到外縣市。
謝志坪用雙手守護著家鄉的田野,也用行動連結著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未來他仍會一步一腳印走在田埂上,播種的不只是稻穀與作物,更是農村永續和希望的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