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沿海的鏡頭君底下,海浪拍打好像跟平常差不多,但其實海面下已經暗潮洶湧,週三上午7點25分,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發生規模8.7強震,氣象署隨即發布海嘯相關訊息,地震後13分鐘,就出了第一報的海嘯消息,接著8點23分發第二報,但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不斷傳資料,上午9點12分先發海嘯警訊,到了11點40發布海嘯警報,全台沿海都得防範。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說:「台灣東部幾乎都是懸崖峭壁區域,所以對於海嘯形成堆高的效果是不太容易的,在西南部這一邊海水的深度是從深到淺,所以比較有機會能造成海嘯堆高。」
台灣東部沿海海床較深,海嘯難堆高(圖/民視新聞)因為海嘯傳遞時,波長會受到海床深度影響,當海水深度大概在5000公尺,海嘯速度相當於噴射機,每小時800公里,海嘯高度可以掀1公尺高,儘管台灣跟它相距4870公里,但5小時後,一樣會受波及,下午1點18分,宜蘭南澳到台東長濱首當其衝,13點19分,抵達東南沿海,也就是台東成功到屏東滿州,這邊因為地形影響,浪高有機會達1公尺,接著是東北、西南、北部、以及海峽沿海,雖然預估浪高大致落在0.3公尺到1公尺,地震中心還是預防性提醒民眾,往高處、往內陸撤離,氣象署隨後公布觀測結果。地震中心主任吳健富說:「花蓮潮位測站幾乎是接近0,浪高沒有什麼太大變化,因為東部我剛剛提過,能讓海嘯堆高效果不大,東北部測站蘇澳這邊有觀測到,接近9公分的海嘯波堆高效果,西南部測站高雄這邊大概有,1到2公分左右的海嘯波變化。」
氣象署11:40發海嘯警報,下午5點10分解除。(圖/民視新聞)整體來說,東部因為地形關係,觀測結果都小於10公分,在沿海地區,週三中午也陸續收到警訊通知,應該迅速疏散到避難場所,而前地震中心主任,近期也觀察到相關現象。前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說:「我發現最近南北兩極,地震突然變多了,那個阿拉斯加的地震規模7的地震,跟堪察加半島規模7的地震,看起來距離好像很遠,事實上就是台北到東京的距離差不多。」這是台灣史上第三次發海嘯警報,就怕這"瘋狗湧"瘋起來無人可擋,沿海地區還是得提高警覺不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