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年初,公民團體發起罷免國民黨立委的連署,我剛好在台灣,出席了台中的一場宣講。回到美國後,我也加入溫哥華的罷團。六月中,我又回到台灣,參加了多場罷團的活動。
罷免連署之初,我就曾發文建議民進黨積極介入。在罷免連署送件後,我再度發文建議民進黨接棒第三階段的催票。可惜民進黨選擇跟罷團保持距離,在7月26日的投票被國民黨完封。
投票當天,我在哥本哈根參加一場學術會議,對結果充滿樂觀。台北時間下午五點,我看到開票結果,只能用驚嚇兩字形容。這兩天,我更嗅到民進黨有內訌與護駕的氛圍,心中頗感失望。
經過這個「樂觀、驚嚇、失望」的過程,我覺得應該把心中的話講出來。我的話可能不悅耳,但民進黨高層聽聽也無妨,包括四個面向:
一、聖母症
從一開始,民進黨中央對大罷免就不熱衷,而且理由很多,包括當家不鬧事、避免藍綠對抗、尊重罷團等。最後國民黨大勝,政治成本還是要由民進黨承擔。
民進黨想當聖人,國民黨卻使盡小人手段。民進黨當家不鬧事,卻容許在野的國民黨鬧事。罷免連署由民團推動,國民黨卻扭曲為民進黨選輸翻桌。民進黨要避免藍綠對決,國民黨卻主打藍綠對決⋯⋯。
我沒有從政經驗,但仍可看穿國民黨的心機:濫用立法權架空民進黨的執政權。更嚴重的是,國民黨立委的提案背後有中共的影子。台灣正面臨一場攸關國家存亡的憲政危機。
大罷免就是為了化解國民黨製造的憲政危機,幫助民進黨排除執政障礙。令人不解的是,民進黨卻只計較空洞的美名,與罷團保持距離,患了俗稱的聖母症。這個聖母症的荒唐可用一個類比說明:
「有個倍受祖父疼愛的表妹落水,岸邊的表哥卻不願出手相救,理由是男女授受不親。表妹快溺斃了,表哥卻甩不開傳統禮教的束縛。」
男女授受不親的說詞,類似民進黨與罷團保持距離的理由,皆忽略了實質問題。除了表面的說詞,民進黨應有更深層的考量(表哥也有)。
為何民進黨要與罷團保持距離?我只能猜測,有多個可能:不知道罷免失敗的後果(不知道表妹會沒命),能給罷團的協助不多(沒能力救表妹),不想把資源浪費在罷免(不想為了救表妹弄濕衣服)。
民進黨沒有力挺罷團還有另一個可能,那就是背後有政治算計(表哥見死不救也可能有利益算計)。
二、算計多
回到先前的類比,表哥對表妹見死不救,背後有哪些可能的算計呢?最基本的算計是爭寵:祖父疼愛的表妹走了,表哥就少了一個爭寵的對象。換言之,如果大罷免成功了,罷團的政治影響力可能超越民進黨。
爭寵的算計不是憑空想像。在罷團氣勢最旺的六、七月,媒體就傳出綠營擔心「曹派」崛起,將對民進黨形成牽制,甚至曹董都有可能跳出來選總統。
另一個可能的算計就是資源的保留。對民進黨而言,罷免的投資報酬率不如一般選舉。民進黨選擇與罷團保持距離,可將政治資源保留到明年的地方選舉。
除了黨中央的算計,黨籍政治人物袖手旁觀也有個人的算計。以縣市議員為例,罷免成功未必能獲利,罷免失敗也沒有責任,何必力挺罷團呢?何況黨中央的態度曖昧。
大罷免成功甚至對民進黨的縣市議員不利。這次大罷免造就了多位素人明星,極具參選潛力。假如大罷免成功了,這些素人明星可能被拱出來參加補選,搶走黨籍縣市議員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依據相同的邏輯,罷免失敗反而對民進黨的縣市議員有利,因為民團的素人明星就無補選可以參加。在三年後的改選,黨籍縣市議員就有上陣的機會。
民進黨未力挺罷團的另一個證據,就是黨中央的空戰火力薄弱。針對國民黨的反罷免說詞,民進黨並未全力反駁,把選戰的話語權整個讓給對手。
三、話語權
罷免連署還在進行時,罷團壟斷了話語權,國民黨的反擊不多。罷免是否成案尚未可知,國民黨沒有提早開戰的道理,民進黨也沒有加入戰局的必要。
在罷團完成送件後,國民黨的文宣排山倒海,完全掌握了話語權,但民進黨繼續袖手旁觀。國民黨祭出選輸翻桌的說法,民進黨默認,罷團也無回擊的正當性,選民就被帶了風向。
國民黨提案普發現金一萬元,行政院只表示反對,但缺乏明確的說明。普發現金是國民黨的狠招,民進黨接受不甘、反對不敢,因此只能保持沈默,把話語權全部讓給對手。
對民進黨的發言,國民黨的扭曲與醜化毫不客氣。例如柯建銘的刑法伺候說與賴清德的去除雜質說,都被國民黨斷章取義,添加反罷免的火力,民進黨卻未全力反駁或澄清。
民進黨讓出的話語權罷團無法承接。雖然罷團的文宣充滿創意,但難免各自為政,缺乏一貫的主軸。在民進黨刻意保持距離的情況下,罷團只能用散兵對抗國民黨的文宣大隊。
民進黨的陸戰動員不足,空戰火力不夠。雖然罷團全力衝鋒,最後的結果是國民黨大獲全勝。原本滿心樂觀的我,在驚嚇過後只剩下失望,而且是大失望。
四、大失望
罷團成功完成31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連署,堪稱台灣民主史上偉大的公民運動。令人失望的是,在7月26日的投票竟無一席成功罷免。
投票前,我多次警告罷免失敗的後果。首先,國際媒體會認為台灣的選民接受親中的國會。不幸的是,這正是這幾天國際媒體使用的新聞標題。
大罷免失敗等同幫國民黨立委補血。在未來三年,他們的胡作非為更有民意基礎。在這個會期結束前,他們什麼法案都敢推,什麼預算都敢刪。民進黨沒有阻擋或譴責的民意正當性。
讓我更失望的是,被藍營完封後,綠營出現了內訌。例如林濁水公開嘲笑沈伯洋極端疑神疑鬼,間接洗白國民黨立委的親中賣台行為。
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還有部份綠營支持者指控英派動員不力,小英挺罷的發言太過委婉,導致民進黨的選票催不出來。
這些內訌轉移了焦點,頗有圍魏救趙的意味。林右昌辭秘書長,接著上演的是鞏固領導中心的戲碼。面對被國民黨完封的挫敗,民進黨卻表現得雲淡風輕。
對民進黨的人事安排,我沒意見。至於民進黨如何從挫敗中站起來,我有很高的期望。如果一切如故,在下屆地方選舉民進黨可能崩盤,賴清德將成為令不出總統府的虛位元首。
#我的憂心
台灣正面對嚴峻的挑戰,執政團隊必須具備多方位的能力。經濟面,賴政府要在川普的經貿新秩序為台灣找到立足點;外交面,賴政府要維繫與爭取友邦對台灣的支持;內政面,賴政府要化解台灣的國族認同分歧⋯⋯。
若賴政府能認真檢討這次的挫敗,補強用人與決策的不足,未來的任期仍大有可為。反過來說,若敗選檢討只是官樣文章,甚至是卸責推諉,對台灣的未來我有很大的擔憂。
在這次的大罷免公民運動,我走過了「樂觀、驚嚇、與失望」的過程。我只是一介平民,但願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表達我的分析與看法。希望這篇長文對台灣的未來有所助益。
本文轉載自:翁達瑞臉書
--
※〈民視論壇〉為公開投稿平台,投書言論不代表《民視新聞網》立場。
作者/翁達瑞(陳時奮),美國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王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