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李書璇/專訪)針對726大罷免行動成績以掛蛋作收,外界關注也多檢討;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在接受《艾瑞克IN新聞》專訪時表示,雖然此次罷免未能成功,但民主的價值不單是看結果,而是體現於民眾能自由參與、表達立場與行使權利的過程中。
張宏林指出,對於大罷免行動失利,他認為原因在資訊戰影響選民的判斷,政治操作,讓選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低落,及公民運動原本就是要長期,比較看出效果;此次罷免雖在許多區域未過門檻,但反映的是台灣人民仍能在政治高度對立中,保持理性與社會秩序。
張宏林強調,「若726那天的衝突在其他國家,街上可能早已翻車砸窗,但我們依然可以在制度內討論和辯論,這正是民主成熟的表現。」
主持人花俏妹詢問,這次罷免活動失利,是否代表民眾根本不在乎立委的品質,也不在意他們是否在國會胡亂通過危台法案?張宏林認為,不應將此次結果視為民眾對立委品質漠視,而是體制內監督機制的發揮。
針對藍營指罷免「浪費錢」的說法,張宏林直指,罷免制度是民主的一部分,不能以「花太多錢」來貶低其價值;強調「只要是行使民主權利,就沒有浪費的問題,否則連選舉都可以被說是浪費。」
資訊戰與對立 影響理性判斷
針對罷免失利的原因,張宏林提出三項觀察;首先,是資訊戰影響選民判斷,坦言現今政治氛圍中,網路操作與耳語戰愈發盛行,導致理性討論的空間被壓縮,不少民眾只看簡化圖卡或短影音,而不願閱讀詳實的調查報告,使得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更加嚴重。
張宏林提醒,政黨或政治人物應負起教育民主素養的責任,而不是透過話術削弱自己支持者的理性判斷力。
張宏林說,第二個原因是,過去的政治操作,導致民眾對於政黨與政治人物的信任度低落;第三,則是公民運動本就不容易看到短期的成果,如同志婚姻與核電等議題,皆需十年以上才能見成效。
至於外界解讀罷免失敗為「討厭民進黨」大於「討厭國民黨」,張宏林提到,許多退休軍公教人員因年金改革對民進黨不滿,即便認同罷免的對象應下台,也可能基於仇恨情緒投下反對票;因此,提醒政黨,應正視民意波動的來源,並檢討如何重新獲得信任,而非僅用選舉成敗來做判斷。
結果令人意外 但不代表無意義
針對「大罷免是否大失敗」的質疑,張宏林認為,此次罷免運動雖有不少的席次未能達到25%同意票門檻,但仍有7位立委通過第一階段門檻,顯示社會對特定立委有強烈不滿;此外,這些高仇恨值的政治人物,如徐巧芯、王鴻薇、傅崐萁等,反映民意的焦點仍具指標性。
至於民進黨內部有人開始找「戰犯」,張宏林持保留態度;張宏林認為,比起找人下台,更應該回到制度的設計與政黨責任本質來思考問題,直言「執政黨應有全面治理責任,但在當前體制下,行政預算與政策經常在國會遭刪減,導致最後成效不如預期,民眾卻只能怪罪行政部門。」
張宏林以交通政策為例指出,即使行政部門規劃將單行道拓寬為四線道,若國會刪預算導致只能做成雙向兩線,最後出現交通擁擠,責任卻被推回行政團隊;強調「台灣應該要認真討論更適合的政治體制,不只是簡化為『一黨獨大就是壞』的話術。」
張宏林也認為執政黨應更積極應對攻擊,明確提出態度做法,像是中配六改四就算通過,執政團隊也可以在執行上找出應對的技巧,並非只能挨打而不作聲。
張宏林也回應部分輿論對罷免策略的檢討,如外界提到應該「精準罷免」或「民進黨此次未全力支持」、「公民團體是否策略不當」等;對此,張宏林表示,「如果成功了,大家會說戰略正確;現在失敗了,就會互相指責,這其實沒什麼建設性。」
張宏林認為,這些討論可理解,但難免像是事後諸葛,仍需理性看待;他強調,罷免運動是公民參與的一環,不應只由政黨主導,也不宜過度政治化,應從整體社會動員與政治文化去思考,而不是簡化為誰對誰錯。
展望下一波823罷免行動,張宏林認為仍有可能帶來驚喜,尤其部分的對象,如江啟臣、顏寬恒、馬文君、羅明才等,爭議性高、具有指標意義,後續發展值得關注;他也強調,公民行動不是短期成敗的競賽,而是長期改變社會結構與公共意識的過程。
張宏林也提醒大眾,民主制度並非天上掉下來,而是靠人民持續努力與守護;直言,「我們不是在創造民主,而是在維護它,這條路雖艱辛,但值得驕傲,也值得繼續走下去。」
更多引新聞報導
關稅戰/罷免結果牽動關稅?蕭瑞民:美方憂親中派勢力崛起
國會亂象/726是「罷惡」 張宏林:藍白詆毀民主引爆全民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