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中研院今天發表「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學者表示,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全球都呈增加趨勢,可能與女性對環境致癌物耐受性、賀爾蒙與惡性癌化路徑有關。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日電)中研院今天發表「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學者表示,不抽菸女性罹患肺腺癌,全球都呈增加趨勢,可能與女性對環境致癌物耐受性、賀爾蒙與惡性癌化路徑有關。
中央研究院今天舉辦記者會,說明「台灣癌症登月計畫」的最新成果,結合美國臨床蛋白基因體腫瘤分析聯盟(CPTAC),分析全球數百個案例,完成首次涵蓋歐美、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有助於揭開肺腺癌的關鍵機轉,辨識「類晚期」亞型高復發風險族群。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表示,一般認為男性抽菸比例高,罹患肺腺癌的機會也高於女性;然而近年發現,肺腺癌患者中的女性比重不斷上升,引起科學家和醫師的關注。
目前研究推測與賀爾蒙有關,陳玉如指出,兩性對不同環境致癌物的耐受性不同,惡性癌化路徑也有一些差異。
陳玉如表示,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等外在因素相關,加速腫瘤惡化;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癌細胞更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未來針對不同性別與致癌途徑,設計個別化治療,將是精準醫療的重要方向。
最新論文的資深作者(senior author)、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不抽菸的癌症病患,全世界都呈現增加趨勢,這與世界各國不斷加強菸害防制有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女性肺癌發生率的增加速度,遠超過日本、韓國,引起各國研究者關注。
楊泮池表示,上述情形的原因還沒有定論,有待更多研究。有人懷疑是台灣篩檢做的比較多,篩出較多早期病例;但統計卻表明,高比例病人被篩出時已是第4期。
楊泮池認為,基因和環境因素值得關注,可能與台灣相對環境暴露有關,包括交通工具排放、火力發電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最新研究也顯示與馬兜鈴酸(過去常見於中藥材)有關。這些致癌因素要一個個找出來並拿掉,才能維護民眾健康,早期診斷已是較不得已的作法,最好還是透過預防策略,讓癌症不要發生。
「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最新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論文通訊作者包括陳玉如、中研院統計所研究員陳璿宇、台灣大學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主任俞松良;資深作者為楊泮池;共同第一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誼如、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張雅媗、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編輯:吳素柔)1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