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棉花棒」也可能觸法! 食藥署曝裁罰關鍵

  • 發佈時間:2025/08/23 18:55更新時間:2025/08/23 18:55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只是棉花棒」也可能觸法! 食藥署曝裁罰關鍵
棉花棒可分為2種,一般用於身體清潔的棉花棒不屬於醫療器材。塗佈藥品或吸收傷口分泌物「醫用棉棒」則屬於醫材(圖/民視新聞)

生活中心/林詠琪、陳泊翰 台北報導

有民眾在淘寶購買20包棉花棒,沒想到遭地檢署裁罰10萬元,引發熱議,原來是因為,他買到了醫藥用的棉花棒,屬於醫療器材,不能從網路上購買,食藥署提醒,棉花棒其實分為,"醫用"與"一般使用"兩類,從網路上買錯、或從國外帶太多,都有可能觸法。

更多新聞: 林口長庚開「超高月薪」招人!院長曝真實原因:醫生不太願意留在醫院

民視記者林詠琪:「別看棉花棒長得都很像,但其實不太一樣,像是這一款呢,是醫療使用,而這一款是一般使用,如果在網路上購買錯了,很可能就會受罰。」

日常小物,竟然也會踩到紅線,有民眾兩年前在淘寶,買了20包棉花棒,商品在海關被銷毀,近期被重罰10萬元,原來是因為,買到醫療使用的棉花棒。

民眾說:「棉花棒屬於醫藥器材?我不知道。」

民眾說:「我真的不曉得,(那你會上網買嗎)不會,我都會是在藥局買。」


「只是棉花棒」也可能觸法! 食藥署曝裁罰關鍵
有民眾兩年前在淘寶買20包棉花棒,最終被關在看守所一晚,並繳交10萬元罰鍰。(圖/民視新聞)



棉花棒竟然有不同身分,一般用來掏耳朵、卸妝或清潔的,想怎麼買都可以,但如果包裝,標榜滅菌消毒、傷口清潔,可能就屬於"醫用類別",最好分辨方法,就是檢查上頭,有沒有標註藥證字號。

藥師戴聖軒說:「如果產品的標示用途,是屬於塗抹藥品,侵入性的一些,吸收傷口的分泌物,這些處置的話,那其實都是算是屬於,第一級的醫療器材,上面都會有一個,衛福醫器書的這些字號。」


「只是棉花棒」也可能觸法! 食藥署曝裁罰關鍵
食藥署提醒,以醫用棉花棒為例,依據規定,專供個人自用之醫用棉棒且數量合計不超過200支。(圖/民視新聞)



通常只有合格的醫材商或藥局,才能在網路上賣,而民眾從國外買回來,也要注意數量上限,包括OK繃只能60片、棉花棒200支,衛生棉條120個,還有影眼60片,違者可罰6萬元到200萬元罰鍰。

民眾說:「處理傷口的一定要買滅菌的嘛,那如果你是一般比如說,做一些美容啊或者是清潔的,那就不需要(藥局買),那就大賣場就可以了。」

食藥署也強調,這回民眾被罰10萬元,包括未到案遭拘提等,無論如何,網路買東西雖然方便,但得張大眼睛多留意。

更多新聞: 推薦桃園米寶路跑水槍與關卡挑戰 蘇俊賓讚全國最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