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潘柏廷、李美妍報導
宜蘭近海昨(27)日晚間9時11分發生規模6.0的有感地震,深度為112公里,最大震度台北市信義區、宜蘭縣冬山4級,而因地震當下「上下左右搖」使得國人有感,不少民眾也相當關注。對此,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今(28)日受訪,今年7月30日堪察加半島出現規模8.8地震後平靜期就結束了,規模8.0地震一旦開始,有時一年多可以連續發生4個規模8.0的地震,因此全球進入活躍期。
郭鎧紋受訪先提到,2021年8月12日在南桑威奇群島,也就是南極發生一個規模8的地震,至今年7月30日有1千4百多天都沒有規模8.0的地震;中間雖有經歷緬甸規模7.7地震及土耳其規模7.8地震,但只要沒有發生規模8.0的地震,這段時間都叫做平靜期,而今年超長平靜期有6個,今年7月30日堪察加半島出現規模8.8地震後平靜期就結束了。
接著,郭鎧紋警告,規模8.0地震一旦開始,有時一年多可以連續發生4個規模8.0的地震,因此全球進入活躍期;最近發現不論是發生規模7.0還是6.0地震,今年7月與過去4年的地震相比規模7.0地震也變多,而規模8.0地震也有可能會再發生,另外,規模6.0地震一個月都會有十幾起。
針對進入活躍期,哪些區域必須注意恐會有規模7.0、8.0的強震,郭鎧紋透露,第一個是隱沒帶,而太平洋板塊四周都是隱沒帶,又叫做火環帶,也就是地震帶,相對大西洋板塊便是穩定的板塊,因此大西洋兩邊相對安全,而第二個則是太平洋板塊外攏起部分,未來很有可能引發大海嘯的大地震。
面對台灣是否有規模7.0、8.0規模地震,郭鎧紋提到,台灣花蓮外海的琉球海溝在1920年有發生規模8.2地震,雖然有專家稱有週期百年活動的說法,但海溝地震週期也有可能好幾百年,因此週期不一定。他也進一步說,而在琉球海溝北邊發現其週期,在1800年發生4次地震,可能週期也有400、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