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台新新光金控首席經濟學家 李鎮宇
這次法院的判決,凸顯了美國憲政體系的平衡,防止總統濫用「緊急狀態」干預經濟。而對川普而言,真正的戰略並沒有因此被拆解,只是改了工具箱……。最近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作出了一項關鍵判決,認定川普政府當初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來加徵關稅,屬於越權甚至違憲。法院的理由很清楚:IEEPA授予的是「管制進口」的權力,而「徵稅」的權限屬於國會,這是憲法明確規範的分工。
換句話說,總統不能用「緊急權力」來代替國會的立法權。這個判決雖然給予到10月14日的寬限期,但之後要不要退稅、退多少,就得看最高法院怎麼定奪了。雖然我個人判斷,就算可以退稅,敢去領錢的國家大概也不多就是了。
依照目前的法律邏輯,川普團隊在最高法院翻盤的機率並不高,最終敗訴的可能甚大。不過,這並不代表川普就此失去貿易戰的武器庫,恰恰相反,他還有一整套B計畫可以隨時上場。
事實上當初台灣第一個公開提出川普可能會敗訴的人就是我了。而且我那時候還打趣說,如果在與美國談判上,台灣沒辦法搶第一,乾脆先坐下來休息,看看局勢怎麼走。現在看起來這個提醒別有趣味。
但是大家也不要以為之後就天下太平,關稅戰下台一鞠躬。因為IEEPA只是川普工具箱中的一個,但他手裡還有1974年貿易法的第122條款,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301、232條款。IEEPA只是被拔掉了一根箭,川普箭筒裡還有很多支。幻想著美國貿易戰就此落幕,甚至開始退稅,那真的是「早點洗洗睡」比較實際。

而1974年貿易法的第122條款可能是川普團隊B計畫的核心法寶。它是美國國會在1974年設計的一個緊急工具,本意就是應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特點是快、狠、準:總統可以直接上調最多15%的普遍關稅,為期150天,針對所有進口或特定國家,完全不需要冗長的調查與聽證。
雖然這個工具歷來未曾被動用,但在IEEPA被法院卡住之後,它就成了川普「B計畫」的首選。當然,122的限制也很明確:時間短、幅度有限,而且要延長必須經國會批准。因此,它本質上是一個過渡性工具,用來「撐場面」,爭取時間,等到更長期的制裁機制到位。
相較之下,第301條款就是另一個層次的武器。它不是緊急工具,而是針對外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長期制裁依據。程序非常繁瑣:要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展開調查,經過公開聽證、跨部會審查,再由總統批准後實施。
它的優勢是合法性高,一旦確立,稅率可以維持多年甚至十年以上,甚至必要的時候稅率可以自己調整。劣勢是速度慢,不可能像122那樣一夕之間就能啟動。於是,122與301剛好形成互補:一個快但短,一個慢但穩。這就是川普所熟悉的「雙軌戰略」。
依照我對目前的情勢判斷,未來的走法大概會是這樣:首先,川普團隊一定會要求凍結10月14日的最後期限,以爭取時間與關稅收益極大化。第二,等待最高法院判決(大概率輸)。一旦判決對川普團隊不利,第三,川普將會立即啟動122條款,把全球進口關稅基線先拉到15%。第四,與此同時,針對特定產業與目標國的啟動301、232調查會,最好能在150天後能銜接上去。第五,必要時川普可能會要求延長一次或兩次的122,以確保壓力不中斷。
到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美國的對外關稅架構就會完成重組。有可能由現在的IEEPA加232,轉變成122加301與232。
整體來看,這次法院的判決,不只是法律爭議,更凸顯了美國憲政體系的平衡:國會保留了關稅作為立法權的核心,防止總統濫用「緊急狀態」來長期干預經濟。而對川普而言,真正的戰略並沒有因此被拆解,只是改了工具箱。短期靠122,長期靠301,關稅戰爭還在路上。
對台灣來說,不要指望關稅戰會因為法院判決就結束,真正要擔心的是,2026年關稅戰會不會變成2018年的翻版:最後都是把箭射向中國?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目前研判,中國的談判團隊已經預判了美國最高法院的審判結果,對於與美國談判,採取的是拖字訣,這對希望促成「美中大交易」的川普政府來說,一旦被最高法院駁回,恐成川普的出氣筒,而將下一波的301與232,全力指向中國。
而中美貿易大戰一旦再度開打,對夾在中間的台商與台灣恐怕都會是很辛苦的事。尤其是傳統產業,那就是一波不平一波又起,政府要幫忙找出路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