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MUZIK
在澳洲,一群藝術家與科學家讓已故美國實驗作曲家Alvin Lucier「復活」。這個作品引發了關於AI與作者身份的諸多問題。
在昏暗的房間裡,一段支離破碎的交響曲,由響板、嗡嗡聲和顫音交織而成,迴盪在牆壁間——就像某個平行宇宙裡的管弦樂團正在調音,但四周卻看不到任何音樂家。
如果仔細看,會發現一個微小的「表演者」,雖然它沒有脈搏。
在房間中央,訪客圍繞著一個高起的基座,伸長脖子想窺見這場操作背後的「大腦」。在放大鏡下,兩個白色小團塊宛如微型水母。它們組合起來,形成實驗室培養的Lucier「迷你大腦」,實時創作他的身後作品。
盧西爾是實驗音樂的先驅,於2021年去世。但在西澳藝術館,他透過最尖端的神經科學技術被「復活」。
「當你俯視中央基座時,你正跨過一個門檻」,藝術家暨本計畫創作者Nathan Thompson說,該計畫名為Revivification:「你凝視深淵,看到的是活著的東西——只是活得方式不同。」
Revivification由自稱「四頭怪物」的小團隊創作,這個緊密合作的科學家與藝術家團隊數十年來一直在推進生物藝術的界限,成員包括Thompson以及藝術家Guy Ben-Ary、Matt Gingold,還有神經科學家Stuart Hodgetts。
Lucier是完美的合作者。1965 年,他成為首位利用腦波生成現場聲音的藝術家,在其劃時代作品《Music for Solo Performer》中實現此創舉。Revivification團隊是他的老粉絲,早在 2018 年便開始與他腦力激盪計畫構思。但直到2020年,已89歲並罹患帕金森氏症的Lucier,才同意將自己的血液捐給Revivification。
首先,他的白血球被重新編程為幹細胞。接著,在Hodgetts帶領下,團隊將這些細胞轉化為類腦器官——模擬人類大腦的神經元群。
COVID-19疫情期間,團隊每兩週透過Zoom與Lucier開會,直到他2021年去世。隨著健康惡化,他以低聲片段表達想法,經常由助理轉述,但仍然是指導核心。
「我們就像藝術系學生在向教授學習」,Thompson說:「他有種能力,能去掉一切多餘的東西,直指他心中所想。」
Ben-Ary補充:「這非常像合作。我們帶著25年生物藝術經驗……對Lucier而言,這簡直是科幻。」
早期對話中,Lucier提出的想法甚至奇幻到「把聲波送上月球」。但最終,他與團隊鎖定的,是一場呼應他終身對神經信號、聲學與空間著迷的表演。
這個裝置兼具雕塑與聲響,由20個大型拋物面銅板組成,從牆面向外彎曲,如金色衛星碟。每個銅板背後隱藏一個換能器(類似喇叭)和槌子,對迷你大腦的神經信號作出反應——填滿空間的是一片屏息、漂浮的音景。
Revivification團隊使用客製化技術使作品「活起來」。Lucier的類腦器官被培養在 64 個電極組成的精細網格上,與德國生物工程師合作開發,可捕捉多層神經信號——就像發育中的大腦。Gingold改造了開源平台來解讀這些活動並生成聲音,使人工大腦成為一個即時、可互動的表演者。
重要的是,Lucier的類腦器官不只是產生聲音,還能接收聲音。藝術館內的麥克風捕捉環境噪音,包括人聲與銅板共鳴,轉換為電信號再回饋給腦類器官。Ben-Ary說:「我們非常想知道類腦器官是否會隨時間改變或學習。」
這個項目提出了關於生物、人工智慧與作者身份的即時倫理與哲學問題。但對團隊而言,Revivification首先是藝術,其次才是科學。
「創造力存在於哪裡?」Thompson思索,「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對這些重大問題很感興趣。但這件作品不提供答案,而是希望引發討論……創造力能存在於人類身體之外嗎?這樣做甚至合乎倫理嗎?」
團隊也期望收集到的廣泛神經數據能幫助未來科學探索。Gingold說:「當我們處理這些重大的藝術問題時,我們可以突破可能性的界限,因為科學尚未回答這個問題,甚至還沒開始問。」
展望未來,團隊希望Revivification可以長久存在——無論是字面上還是創意上。Ben-Ary表示,他夢想Lucier的替身表演者能無限創作「新的記憶、新的故事」。甚至有人在構思更極端的未來:將系統適應於偏遠、惡劣環境如南極,或甚至送入軌道。
「當我告訴盧西爾的女兒Amanda這個計畫時,他笑了」,Ben-Ary說:「他覺得,這真是他爸。就在他去世前,他安排自己永遠演奏。他就是不能停,需要繼續演奏。」
更多古典樂新訊息:MUZIK閱聽古典樂
24小時古典樂線上聽:MUZIK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