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機器人已經越來越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為了讓機器人更貼近人類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團隊成立了「人性化機器人研究中心」,從外型、結構到智慧系統全面研發。
研究中心的核心,是結合人類認知、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打造一套認知決策系統,並研發輕量型 AI 模組,作為機器人的「大腦」。這讓機器人具備更高階的感知、學習、理解和行動能力,能在複雜環境中自主完成任務。

在國科會支持下,研究中心推動「跨機器人型態之通用型生成式 AI 系統」計畫,目標是讓人機互動更自然流暢,並包含四大子系統:
1. 對話系統:透過自然語言處理與生成式AI,機器人能聽懂口語指令、精準執行,正確率高達九成五。
2. 機器手臂控制:將環境感知、移動載具和機械手臂整合,讓機器人能自主開門、關門、搬移物品。
3. 異常偵測:研發輕量化動作辨識模組,精準度83.2%,可以即時發現跌倒等各種危險狀況,提升安全性。
4. 純視覺導航:僅靠攝影機就能自主導航,不需額外感測器。
這套系統可依企業需求在室內外執行任務,例如醫院的物資運送、衛教傳達等。其中的亮點之一,就是智慧護理車。

智慧護理車能自主巡房、巡邏,並即時回傳影像到護理站;還能自主跟隨護理人員,幫忙搬運物品,減輕體力負擔。護理師甚至可以直接用語音輸入病患資料,節省紀錄與交班時間,降低遺漏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透過智慧護理車,重複又耗力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護理人員就能專注在病人照護與溝通上。而內建的監測功能,也能隨時掌握病患狀況,提升安全與照護品質。
國立臺師大電機系團隊的人性化機器人,展現智慧科技在服務領域的潛力。未來,這些機器人將進入更多場域,成為生活與工作的好幫手,讓日常更輕鬆、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