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温芸萱報導
1945年,美軍B-24轟炸機因颱風墜毀中央山脈,25名戰俘與機組員罹難。日軍警率領布農、阿美、卑南等族群上山救援,卻遇暴風雪,26人殉職,成為台灣戰後最慘烈的跨國山難。事件當年僅見於短短300字報導,直到1990年代才重現並立碑紀念。如今賴清德總統下令運回殘骸,強調要記得先人勇氣,以團結對抗威權,守住民主自由。
二戰結束勝利滿80週年,長期被歷史遺忘的「三叉山事件」,首度受到中央政府正式關注。賴清德不僅在臉書點名這段塵封往事,國防部更出動CH-47SD直升機,將散落在中央山脈三叉山拉庫音溪一帶的B-24轟炸機殘骸,以及4挺重機槍搬運下山,預計安置於軍史館,賦予這場跨國空難與搜救犧牲者新的歷史定位。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不到一個月,美軍一架B-24運送盟軍戰俘返國,卻因颱風誤入台灣中央山脈,最後墜毀三叉山,25名戰俘與機組員罹難。當時日軍警率領上百名台東居民、包含布農、阿美、卑南等原住民上山救援,卻不幸再遭暴風雪,26名搜救隊員全數殉難,堪稱台灣戰後最慘烈的跨國山難。

這起事件當年僅在《台灣新報》留下不到300字的報導,之後被歷史塵封半世紀。直到1998年,關山鎮公所委託中研院研究員施添福撰寫《關山鎮誌》,在田野調查中意外聽聞耆老敘述,才揭開事件真相。民國2001年,關山鎮在親水公園設置紀念碑,距離事發已56年,但儀式後事件再度被遺忘。
一直到2016年蔡英文就任總統,美國國防部透過國安會主動了解事件,這段歷史才重回兩國政府的視野。如今,在二戰80週年,政府首度用行動正視,並由總統親自提及,讓「三叉山事件」成為台灣二戰歷史最後一塊拼圖。
賴清德強調,80年前,這群台灣人不分族群、不問國籍,只因人道精神勇敢上山救援,即使最後犧牲,仍展現「團結必勝」的價值。他呼籲國人記取教訓,用團結抵抗威權,守住自由民主,這才是三叉山事件留給世世代代最珍貴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