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中心/陳凱茂、陳芷萍 高雄市報導
金屬中心在高雄科工館舉辦「氫知未來・科技扎根」教育行動日,吸引不少國中小的師生參與。現場設有技術展示、互動體驗和導覽講解,讓學生們透過實際操作,理解氫氣的製備、儲存與應用,讓氫能不再只是抽象的能源。

一大群學生圍在「氫能淨零未來城」互動模型,觀察氫氣是如何儲存與應用於工業,讓氫氣不再只是課本上冷冰冰的名詞。現場播放影響說明氫氣的運用,「像是我們每天看到的汽車、巴士、火車,都能使用氫做為燃料。金屬中心在高雄科工館16日舉辦「氫知未來・科技扎根」教育行動日,捐贈出這套「氫能淨零未來城」模型,讓學生們透過實際操作,認識氫能源。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李秀鳳表示,「氫能淨零未來城」這樣的一個模型,它其實最重要的是用更簡單的方式,讓民眾能夠很輕易的了解氫能這項科普的知識,從它的產製,到它在交通、在工業,以及在民生用途上。」

金屬中心透過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專計畫,聚焦氫氣輸儲與工業燃燒兩大主軸,推動關鍵裝置開發與應用落地。更將中心開發的技術轉化為教具捐贈給科工館,舉辦教育行動日,學生透過遊戲中學習、理解氫能應用,實踐科技轉譯與科普教育的使命,讓科技向下扎根。金屬中心副執行長武威宏指出,由計畫主持人林恒育處長帶領團隊,首創「可變混氫比例燃燒器」,可依產業需求彈性調整氫氣比例,應用於鍋爐與工業爐,協助工業製程減碳轉型。另外,「氫的分子量很小,它會鑽到鋼鐵裡面,鑽到這個結構裡面會造成鋼鐵會有氫脆,我們在這個團隊也開發出相關的一些塗層,還有一些防護措施,我們希望以後氫的用法是輕鬆如意、事事平安。」氫能運用愈來愈多元化,不用在工業上,生活上也經常會接觸到,成為未來重要的綠色能源之一,希望透過教育行動日,培養全民對綠色能源的理解與參與,為台灣邁向淨零轉型,打下厚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