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賴文軒 台北報導
為拯救生育率,行政院計畫明年砸72.9億經費,其中每胎補助10萬,也會加碼「人工生殖補助」與「醫療性凍卵補助」,儘管育兒團體指出,現金補助恐怕效果有限,不過今天有診所請來六個來自五大洲的「聯合國寶寶」家庭現身說法,肯定政府用心。
跨境家庭成功案例:「妳只好拚命的試,總是幻想有一天會來的會來的。」多年嘗試再拚一胎,都沒辦法,總算在來台求醫後,再次圓了媽媽夢,六個來自國外的混血寶寶,回娘家了,他們來自包括英國、法國、馬來西亞、香港、日本、韓國等國家。跨境家庭成功案例:「在外院取卵6次,沒有好的胚胎可以植入,在日本的話呢基本上,也有非常多的生殖醫療中心的林立,需要頻繁的回診,以及語言上面我希望沒有隔閡。」

診所分享人工生殖成功經驗,共計協助來自五大洲49國、2300位跨境家庭完成生殖療程,剛好近期又碰上政府加碼,行政院喊話明年投入72.9億經費,其中每胎補助10萬,也會加碼「人工生殖補助」與「醫療性凍卵補助」,不過育兒團體認為,現金補助政策對提高生育率恐怕只有「輕微正向作用」。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王兆慶:「10萬元補助我想只是一個,心情上面的小滿足啦,但是應該對於提振生育率,完全不會有效果。」

台灣不孕症權威醫師曾啟瑞:「這是一個德政因為我們知道,不孕症最大的敵人就是年紀,把病人都盡量在39歲以前,他會比較多的一個補助,我相信這對難孕的病友們,是一個福音啦他們會趕快來。」婦產科醫師樂見其成,畢竟不少民眾依然求子心切,卻苦無解方,在台灣人工生殖費用只有美國四分之一,成功率則和美國相當,不但跨國幫助廣大家長,也讓各國見證台灣在醫療外交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