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馬太鞍溪堰塞湖,昨天下午2點50分溢流潰堤,堰塞湖內9100萬公噸的水量,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半座石門水庫,瞬間傾瀉而下,不但沖斷馬太鞍溪橋,更重創下游25個鄉鎮,地質專家形容,就像小林村的翻版,都是上游堰塞湖溢流,造成下游鄉鎮的嚴重災情。
民眾:「很誇張沖上來了沖上來了。」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大量黑色泥流,一洩而下,攔腰沖斷馬太鞍溪橋。民眾:「啊橋不見了。」上百公噸的橋面,在水裡載浮載沉,最後直接被沖走,比一比,原本橋面橫跨兩端,如今全被洪流吞噬,橋面整個消失,只剩下橋墩在原地苦撐,地質學家形容,就像小林村翻版。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小林村本來是被山崩所埋,但是它在堰塞湖潰壩的時候,整個洪流把小林村刷走,那這次馬太鞍溪,這次颱風花蓮地區,總降雨量達到八百公釐,所以這個堰塞湖就溢頂。」馬太鞍溪堰塞湖,是今年七月薇帕颱風後形成的,卻因樺加沙颱風帶來的豪大雨,周二下午14:50分溢流、潰壩,3點半沖斷馬太鞍溪橋,15分鐘後就抵達光復鄉,影響範圍也比原本預估再擴大,從12個鄉鎮,增加到25個鄉鎮。

算一算,堰塞湖水量,高達9100萬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半座石門水庫,瞬間宣洩而下,沖入市區,重創下游鄉鎮。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系退休教授李錫堤:「(堰塞湖)天然壩就是堆上去的,重力自然堆上去的,裡面有很多空隙,很多空隙那個強度很低,那當然一溢頂洪水一溢頂,更容易被沖走。」不少人究責,為何不早早挖掉、炸掉堰塞湖,不過,林保署評估,堰塞湖在偏遠山區,土質鬆軟,又沒有道路,重機具也進不去,評估不可行,沒想到,卻因為樺加沙帶來驚人風雨,造成溢流潰壩,釀成嚴重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