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楊佩怡報導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起,接連發生數波「溢流」,導致下游光復鄉慘遭洪水淹沒,災情相當慘重,根據花蓮縣政府今(25)日上午公布的最新數據,至少造成14死、49傷與31人失聯。對此,就有目擊者回顧當時景象指出,「不到10分鐘」,洪水淹進校園,淹沒運動場。

回顧整起溢流事件,由於受到颱風薇帕影響,花蓮馬鞍溪上游在今年7月21日發生大規模崩塌,因此形成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體上游集水區面積約6323公頃,若蓄水至滿水位,預計蓄水量為9100萬立方公尺。然而就在9月23日受到颱風樺加沙的影響,當天下午發生多次溢流,不僅沖毀台9線馬太鞍溪橋,大量洪水更灌進光復鄉,許多居民來不及逃生,因此喪命。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表示,某高中行政人員匿名透露,當時沒有特別的洪災警報,也沒有聽到廣播通知。當天下午3點該行政人員才剛吃完午餐,就得知堰塞湖溢流的消息,結果「不到10分鐘,洪水就從街道淹進校園,400平方公尺的運動場完全淹沒」。另一名光復鄉書店老闆就回憶道,當下她和丈夫想要開車逃難但來不及,只好逃到書店2樓;窗外的景象「就像一條河,汽車漂浮著,所有東西都在漂。我依然相當震驚,無法想像這是怎麼發生的」。同時她也提到花蓮有許多長輩沒有使用智慧型手機,他們通常都透過左鄰右舍來得知消息,「不知道地方政府如何通知他們,並且處理這種情況」。

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就分析表示,堰塞湖溢流釋放出的動能甚至可能超越海嘯,他指出「水流速度可能超過時速100公里,雖然抵達平地之後減弱,仍然強大而迅速,遠遠超過一般河堤所能承受的」。而光復鄉總共有1.2萬居民,發生溢流後,短短1小時內就將整個鄉鎮淹沒,遠快於官方預估的2小時;且淹水水位高度最高甚至2層樓高,罹難者大部分都是長輩,其遺體多在住家1樓尋獲。此外,陳文山也說道,如果堰塞湖是由較堅硬基岩組成,就可以進行小型爆破作業分流;然而在這次的事件中,馬太鞍溪堰塞湖是由較鬆散的泥土和岩石構成,且沒有通往山區的道路,「因此無法部署重型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