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陳璽鈞 尤彩礽 採訪報導
樺加沙颱風挾帶超大豪雨,9月23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在短短30分鐘,就有1540萬噸水傾瀉而下,相當於 6000座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洪水不止沖垮花蓮馬太鞍溪橋更湧入市區,釀成嚴重災情。所幸水保署早在 7月底就透過衛星,偵測到堰塞湖,提前通報並整備,溢流前三天更出動直升機,吊派人員到現地,裝設水位計,全程監測。

由於洪水下沖力量驚人,長達900公尺的馬太鞍溪橋,也在這次堰塞湖溢湖事件中被沖毀;光復市區更被泥水淹沒,一層樓高的房屋瞬間滅頂,居民形容「宛如海嘯襲來」,更造成死傷與財損。

地質專家陳文山指出,台灣地震頻繁、山勢陡峭,加上雨量集中,當大規模崩塌滑入河道,就容易形成堰塞湖。此次事件更與 去年4月3日花蓮大地震有關,因為震央距離堰塞湖,只有 15 公里,當時早已在山區,留下崩塌隱患。外界質疑,為何不以爆破或機械方式引流,專家解釋,堰塞湖位處千米高山,無道路可進,石方無法清運,爆破更可能引發不可控的二次災害。

事實上,科技正逐步被引入防災。水保署近年導入AI輔助監測與分析,即時比對影像、水體變化與地聲數據,若判斷具致災風險,會自動透過LINE通知人員現場查證,爭取黃金時間。地方政府也研發LINE Bot系統取代紙本名冊,一鍵即可讓里、區、市府與中央,同步掌握避難狀況。

然而,專家強調 AI 並非萬能。受限於資料不足、地形險峻與成本高昂,目前AI預警,仍處於起步階段。真正能築起防災韌性的,關鍵仍在全民的防災意識,以及學會與自然共存。完整專題報導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