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成台灣之光!英國《衛報》驚呼:災後第1天就有3萬志工湧入

  • 發佈時間:2025/10/03 10:21更新時間:2025/10/03 11:34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鏟子超人」成台灣之光!英國《衛報》驚呼:災後第1天就有3萬志工湧入

圖、文/周刊王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9月23日潰壩,導致光復鄉遭嚴重洪水侵襲,災情慘重。如今,前往當地救災的「鏟子超人」也登上國際媒體版面。英國《衛報》便指出,光復鄉災後第1天就有3萬名志工湧入,手握鐵鏟清理家園,成為最堅強的支援力量。對此居民雖深表感激,卻也批評政府撤離與救援反應過慢,中央與地方互相卸責。

更多新聞: 快新聞/花蓮洪災需重建!傅崐萁喊啟動國賠程序 卓榮泰回應了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9月23日潰壩,導致光復鄉遭嚴重洪水侵襲,災情慘重。如今,前往當地救災的「鏟子超人」也登上國際媒體版面。英國《衛報》便指出,光復鄉災後第1天就有3萬名志工湧入,手握鐵鏟清理家園,成為最堅強的支援力量。對此居民雖深表感激,卻也批評政府撤離與救援反應過慢,中央與地方互相卸責。

據《衛報》報導,在花蓮光復鄉,數以萬計的志工湧入這座小鎮,他們從火車、汽車與機車而來,腳踩雨靴、手握鐵鏟,當地人稱他們為「鏟子超人」(shovel supermen)。學生、僧侶、健身族群、移工、帶著孩子的父母,甚至是外地遊客,都成為災後最龐大的支援力量。每當志工下車,人群便齊聲高喊「加油」,此景也成了災區裡最令人振奮的畫面。

這場災難源自2025年最強颱風「樺加沙颱風」。豪雨讓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潰決,超過1,540萬噸水流與泥沙傾瀉而下,將光復鄉淹沒在厚重的泥流裡,至少奪走18條人命。居民形容,濃稠的泥水像海嘯般襲來,不僅沖垮房屋,也讓鄉間道路變成泥沼。

如今的光復,街道仍堆滿泥沙,汽車報廢成堆,校園操場埋在厚厚的泥層裡。越靠近河川,房屋幾乎被完全吞沒,死亡案例大多發生在這些地方。

但小鎮沒有陷入沉寂。光復車站成了熱心志工聚集的中心,僅在連假的第1天,就有3萬人搭車湧入,遠超小鎮平日的人口。慈濟、軍警與消防隊員協助維持秩序,但街頭仍不免出現混亂。即便如此,笑聲與鼓勵聲此起彼落,許多志工甚至拿著鐵鏟四處尋找需要協助的住戶。

居民對志工感激萬分,卻對政府的救援反應明顯不滿。有人指出,潰壩後3天,政府人員都沒來,但志工卻天未亮就趕到。中央與地方政府更因撤離措施互相指責:縣府認為中央在潰壩事件發生2天前才擴大疏散範圍為時已晚,而且應該強制民眾撤離,而不是僅建議民眾「垂直避難」,轉移到更高樓層。中央則反駁縣府沒有準確執行撤離,行政院長卓榮泰更表示,政府將調查部分地區未疏散的原因。

報導指出,災難發生前1天,當地曾多次發布紅色警戒,但中央政府的評估撤離人數卻不斷變化,最後竟演變成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疏散令。然而,部分居民表示,當時撤離的緊迫感不足,而且由於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如果民眾沒有聽到廣播或收到短信,就應該挨家挨戶敲門求救。

彭姓居民也回憶:「那天我們的便利商店、全聯超市、餐廳都開門營業。一切都正常運營,所以我們沒想到會這麼嚴重。」最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選擇留在家中的長者,他們在1樓被湍急泥水奪走性命。

在大同村,村長邱金仲也澄清,他確實有逐戶通知村民撤離,但許多人不願相信災難真的會發生。洪水湧入時,他與妻子雖在2樓保住性命,卻只能無助地聽著鄰居的呼救聲。

隨著時間推進,志工們逐漸返回日常工作,但居民仍以「謝謝」和「加油」送行,有人準備水桶清洗鞋靴,有人送上食物與飲料。《衛報》指出,光復鄉的新聞雖然已淡出國際媒體版面,但在台灣的社群平台上,清理災後的照片與故事仍不斷被分享。這些文字與影像,傳遞的不只是哀傷,還有在滿布泥水的小鎮中持續生長的希望。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Google AI也難斷定!氣象粉專:「國慶颱」哈隆路徑變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