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立法委員莊瑞雄今(3)日於立院質詢時指出,國民政府在土地收歸國有的過程中遺留下深刻不義,導致世代耕作者被迫失去地權,尤以公有地比例全國最高的台東受害最深,中央既然選擇在宜蘭大南澳重啟示範放領,就不應讓台東再度缺席。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全面盤點檢討相關土地,並釋出納入後續檢視的訊號,使台東列入公地放領範圍。
立法院院會今(3)日召開《中央政府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備質詢會議。會中,莊瑞雄指出,戰後的公地放領政策雖以「耕者有其田」為名,歷經早期放領、專案放領與補辦放領等階段,卻因公共造產、九二一震災與桃芝風災等理由陸續喊停,加上國民政府當年以「未登記即收歸國有」的土地總登記制度,讓語言隔閡、二二八陰影下未登記的農民失去土地,傳統共有地、兄弟不分家的耕地也一併被收走,這些歷史不義至今未獲補正。
莊瑞雄提到,台東長期遭受公地放領政策的遺漏,是全台公有地占比最高的縣市,至今仍有777筆、162公頃土地未放領,這些土地世代以來皆由農民耕作,卻因制度不公而無法獲得地權。若政府重啟大南澳示範卻遺漏台東,不僅忽視了在地農民世代辛勤的耕作,更會讓土地正義與區域均衡發展淪為口號,他直言,這是一筆國家欠下農民的歷史債,既然中央已選擇打開放領之門,就不能讓花東繼續在門外徘徊。
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回應,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政府必須正視並還原正義。他表示,大南澳過去既然曾同意放領卻因故中斷,如今完成程序是應有之舉,未來行政院也將比照處理其他具相同條件卻遭擱置的案件,並進行全面性檢視。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或公共安全、且無所有權紛爭,政府願意釋放土地予長期實際耕作者,並將責成內政部與財政部通力合作,盤點並勾稽資料,務求徹底落實土地正義。
最後,莊瑞雄強調,土地正義不只是歷史補償,更是社會安定與國家韌性的基礎,唯有讓土地真正回到農民手中,才能補齊國家韌性的最後一塊拼圖。他也點出,從卓榮泰的正面答覆來看,台東列入公地放領的範圍已露曙光,這是地方農民多年等待,終於開始看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