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影響,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下午壩頂溢流,大量泥水衝擊光復鄉,全台各地的「鏟子超人」也陸續前往災區支援。然而,網路上卻傳出消息稱,水災後會孳生鉤端螺旋體,建議民眾救災後就要丟棄身上衣服,避免感染。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澄清,水災後確實易增加感染鉤端螺旋體風險,但其主要傳染途徑為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污水,並非藉衣物傳染,因此只要正常清洗衣物即可,不需丟棄,也不必使用漂白水殺菌。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表示,近日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指出,水災後孳生鉤端螺旋體會致死,並建議民眾「救災後身上的衣服可以不要就不要、丟掉吧」。查核中心也隨即向台北馬偕醫院醫務室主任邱南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士澤求證。
邱南昌說明,鉤端螺旋體細菌不會透過衣物感染,衣服只要循正常方式洗乾淨即可;鉤端螺旋體病在台灣並不常見,通常是皮膚傷口碰到內有鉤端螺旋體的污水,才會感染,而此病的潛伏期比較長,感染當下不會馬上察覺,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瀉、黃疸等,若病情嚴重,確實有致死可能,但機率低。
邱南昌提醒,皮膚上有傷口時,除了鉤端螺旋體外,其實更要注意體表的其他常見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類鼻疽等,也都會引發感染。
黃士澤也說到,鉤端螺旋體病的案例並不多,也不是常見的感染疾病,主要傳染途徑是身處在受鉤端螺旋體污染的環境(如風災後淤積的污水)中,皮膚又正好有傷口,鉤端螺旋體才會進入人體而感染。他強調,鉤端螺旋體是直接從污水進入皮膚傷口,而不會先附著在衣物上,再由衣物感染人體,因此網傳說法太誇大,還會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救災後沾到泥濘及污水的衣服只要正常清洗即可,也不需要額外添加漂白水等殺菌成分。
根據美國CDC與台灣疾管署官網資料,大雨、洪水過後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會增加,預防方式包含避免接觸污水、穿著防水衣物與鞋靴、皮膚有傷口時應做好防護等,並未出現網傳「丟掉衣服預防感染」或「鉤端螺旋體會藉由衣物感染人體」等說法。
台灣疾管署則指出,鉤端螺旋體病是由鉤端螺旋體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潛伏期通常為5至14天,範圍包含2至30天,病原菌廣泛存在於齧齒類動物(如老鼠)、野生動物、寵物(狗,貓較少見)和牲畜(牛、豬、馬)等,人類可經由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
台灣疾管署也表示,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症狀因個案而異,可能症狀輕微或無症狀,但也可能嚴重且致命,疾病持續時間從幾天到3週以上,完全康復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從2021年至2025年迄今,每年台灣鉤端螺旋體感染人數約為80人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