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在花蓮光復鄉投入救災行動時,因左腳不慎遭刺傷導致感染,最終在中秋節不幸離世。醫師研判,他的病程與「類鼻疽」感染相符,提醒民眾進入災區救災時務必提高警覺,千萬別輕忽任何傷口變化。
據了解,林鴻森在災情發生後,主動攜帶小型挖土機「小山貓」前往花蓮協助清淤。他在作業過程中左腳遭異物刺傷,起初僅輕微紅腫,仍持續投入救援。直到第8天病情惡化,他才聯繫救護車送往門諾醫院急救,經診斷為傷口感染。雖然病情一度穩定,但傷勢未見明顯改善,後續轉送林口長庚醫院治療,不料途中突陷昏迷,因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最終在中秋夜宣告不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根據病程分析,林鴻森的狀況與「類鼻疽」感染相符。類鼻疽桿菌常存在於受污染的泥水、積水或土壤中,暴雨過後病原菌更容易擴散。感染途徑可能是經由呼吸道吸入或傷口滲入,潛伏期約9天,嚴重時會引發肺炎或敗血症,抵抗力較弱者恐致命。
黃高彬說,感染類鼻疽後,傷口通常會出現「腫痛但不發紅」的症狀,不同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紅腫熱痛」。若在救災現場出現傷口腫脹或疼痛,應立刻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資深護理師郭貞君則提醒,災區潮濕悶熱、泥水遍布,是細菌滋生的溫床。慢性病患者與免疫力低下族群應避免前往災區,如必須參與救災,應遵守四大防護原則:穿戴防水手套與長靴、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即時清理與包紮小傷口、並避免長時間浸泡於水中。
她強調,救災固然重要,但健康更應被重視,「唯有保護好自己,才能繼續守護他人」。林鴻森的離世讓人不捨,也再次提醒民眾,任何細微傷口在災後環境中都可能成為致命破口,務必慎防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