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上報
民進黨立委范雲、張雅琳今(9日)舉行記者會,呼籲衛福部比照文化幣發行模式,推出「月經幣」,讓有月經的學生能依照自身需求購買生理用品與止痛藥,落實月經平等。社福團體「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說明,該政策今年9月於公共政策平台提案,短短4天即達成5000人連署,建議可完全仿照文化部執行「文化幣」的成功模式,由衛福部統籌編列公務預算,不僅能保障學生自主選擇,也能避免弱勢標籤化的問題。
台灣現行政策主要由教育部每年編列2.5億元執行「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發送給不利處境學生並於場館定點提供,但「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指出,現行政策有5大問題,包括「救助模式」易標籤化領取者學生、無學籍學生無法領取、缺乏多元選擇與自主權、無法累計領取永續型生理用品、以及救助模式不利推動月經平權教育等。
范雲表示,從擔任立委起就關注月經平權政策,並提案將生理用品納入提供低收與中低收戶的必要項目;在教育部推出生理用品政策時,也提案要求納入「多元生理用品」,不只衛生棉,還要包括衛生棉條、月經杯、吸血內褲、碟片等種類,才能真正還給學生選擇權。現在既然師生團體和民眾提出「月經幣」政策,她當然大力支持。
張雅琳指出,台灣社會現在逐漸願意談論月經,然而現行學校發放生理用品,僅針對弱勢身份發放,容易讓學生被貼標籤;且品項不足、取用點不便,「月經幣」政策不僅能保障自主選擇,也能避免弱勢標籤化的問題。
江心怡表示,「月經幣」政策可完全仿照文化部執行文化幣的成功模式,由衛福部統籌編列公務預算,針對16至22歲女性每年發放固定金額的月經幣,供購買生理用品或相關經期用品折抵使用。讓16歲具備自主權的女孩們可以完全自己做主。
記者會中也說明「月經幣」相關政策細節,制定在16歲到22歲,是因為台灣法律16歲以上兒少具備性自主權,能自行選擇適合的用品。預算方面訂為1年1200元,是以文化幣架構為基礎,每年1200元、連續7年,共計8400元,高於免稅政策平均可省約5000元效益,且不會造成過度國家財政負擔。
此外,該政策制定每年可用金額,讓學生足以自主選擇購買月經杯、碟片或吸血內褲等永續型用品。范雲與張雅琳表示,「月經幣」政策已經有文化幣的成功模式在前引導,這項政策不需修法、不改稅制,只需編列預算即可實施,衛福部不該迴避,應該即刻開始規劃,後續將共同監督衛福部推動。 (責任編輯:殷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