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上報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嚴重洪災,災後最棘手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讓8500名居民在危急時安全撤離。中央與地方雖多次協商,但在疏散責任與計畫細節上仍未達成共識。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今天(13日)與花蓮縣府代表會談時指出,縣府版本的撤離計畫雖「大致底定」,但地方仍有疑慮,原訂的兵棋推演時恐將延後。
季連成說明,目前國軍的角色是「協助支援」而非主動接手撤離任務,中央願意尊重地方考量,依縣府需求再行調整。他強調縣府仍有疑慮,我們完全尊重地方節奏,推演時間也會全力配合。
不過,花蓮縣府坦言,面對龐大的疏散規模,地方能量已近臨界。花蓮縣府行研處長陳建村表示,光復、萬榮、鳳林等地屬第一線災區,村里長們普遍憂心地方機具與人力不足,無法在短時間內安全疏散,「8500多人的撤離責任,地方真的吃不下,希望中央能介入協調並主導整體作業。」
依目前規劃,一旦中央發布緊急通報,縣府將啟動應變中心並透過細胞簡訊發布撤離指令,各鄉鎮公所負責執行疏散任務,縣府負責監控進度。但ㄋ地方希望中央不僅止於「協助」,而是能跳脫《災害防救法》第35條的限制,主動接手疏散行動,補足地方執行能量的缺口。
縣府也點出現行計畫仍有漏洞,特別是「垂直避難」的規劃過於籠統。由於堰塞湖溢流可能引發強烈洪流,並非一般水患規模,應以「依親收容」為主、排除垂直避難方案。地方強調,這不是單純的水災,而是「山上傾瀉而下的海嘯」。
季連成最後回應,中央會持續從旁協助,但仍以尊重縣府主導為原則。他也重申,疏散撤離事關民眾安危,中央與地方應儘快取得共識,讓計畫定案上路,避免錯失黃金應變時機。
另外也指出,垂直避難不夠明確,堰塞湖溢流非普通水災,盼能以依親收容處置為主,排除垂直避難,堰塞湖溢流宛如山上來的海嘯,疏散撤離計畫是保護居民安全的重中之重,季連成也強調疏散撤離是縣府與工作中央是從旁協助,中央地方能否達成共識,儘快讓撤離計畫拍板定案成為關注焦點。(責任編輯:王晨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