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高睿鴻報導
台灣近年經濟成長迅速,主計總處日前預估,我國2026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有望突破4萬美元,對比今(2025)年各國的估值排名,有望擠進世界前30富。但另一方面,政府依舊頗關注,財富是否有分配不均的問題,民進黨立委鍾佳濱今(15)日質詢時便特別強調,應優先照顧弱勢;同時指出,每月僅領不到8000元國民年金的長者,必須列為重點扶助對象,而非讓財政寬裕的地方政府、高所得族群優先享有資源。
鍾佳濱今天質詢政院主計總處,開場就提到,「故宮有國寶,人民家裡也有國保」,強調長輩都是值得政府珍惜的「國寶」。他說明,一般未受僱、沒有勞保或農保的家庭主婦,需每月自繳國民年金保費1245元、健保費826元,合計超過2000元;然而,65歲後每月平均僅能領約4000元給付、再扣除健保費826元,每月僅能實領約3170元。
鍾佳濱進一步質疑,目前《財政收支劃分法》的精神,主要是「中央協助地方分擔人民負擔」;然而,部分財政良好的縣市政府,已能幫居民分攤健保自付額。所以他也問說,「若地方財政體質,好到可幫老人出健保費,還需要中央再補助嗎?」,因此呼籲,應重新檢討中央、地方的補助比例,確保有限資源能用在真正需要的民眾身上。
他也批評,由於新版財劃法在修法時出包,導致中央、地方政府均不得動支高達345億的分配款;公民團體「經濟民主連合」於是主張,款項可用於全民社福。
另一方面,據勞工保險局資料,2024年請領國民老人年金者,平均每人、每月金額3996元,比「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每月4049元還低;甚至,將近40萬依B式計算請領金額者,每月平均領取額為1044元。這些數據說明,我國老人的經濟安全保障普及性,比起實施《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每人至少3000元更低,遑論遠遠不足最低生活費用標準。
鍾佳濱也提到,據經民連統計,約212.5萬人每月社會救助津貼、或年金給付總額每月不到8000元;而每月領取定期退撫給與的人口約52萬人、離島人口約39萬人,因此主張,「若修法能將345億未分配財源,優先用於補助這群長者,讓他們生活得到改善,才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
最後,鍾佳濱也要求主計處,1個月內提出各族群(離島居民、退休軍公教、國保年金受領人)所得與財富分佈資料,讓人民清楚知道國家稅金該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