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高睿鴻報導
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迅猛,主計總處日前預估,我國2026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有望突破4萬美元,對比今(2025)年各國的估值排名,有望擠進世界前30富。但另一方面,政府依舊很關注,社會是否仍存在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民進黨立委王世堅今(15)天就表示,他在財委會質詢時,向主計長請教一個「簡單卻重要」的問題:我們的貧窮統計,真的反映台灣現實嗎?
王世堅說明,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的資料,台灣的貧窮率為7.13%,比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低一半;「他們的貧窮率,平均都落在14%到16%之間,甚至乍看之下,這代表我們的社會非常進步」,他說。
但王世堅也反問,如果台灣真的「幾乎沒有窮人」,「為什麼我們還看到越來越多長者在打零工?為什麼夜裡的車站、公園,出現越來越多無家者?」。王世堅續指,民間學者與公民團體的估算已指出,若以年收入低於「可支配所得中位數6成」為標準,台灣真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約12%到13%、相當於280萬到300萬人。
但反觀政府現行救助名單,王世堅指出,低收入戶約25.9萬人、中低收入戶約 24.2萬人,合計僅50萬人能獲得政府補助。與上述數據相較,他點出,兩者之間存在超過250萬人的「貧窮黑數」,「這些人沒有被統計到,也沒被幫助到」。
因此,王世堅說道,雖然他肯定主計處與審計處的努力,但數字不能只是「好看」,也必須具備真實性。他更直言說,少算的每個百分點,背後都是沒被接住的一個家庭、一個人生。
綜上述,王世堅也呼籲衛福部,重新檢討「低、中低收入戶申請資格」,別因為一個家庭裡有三等親在工作,就假設他能接濟親人。「長達15年未調整的社會救助法顯已不合時宜,阿堅再次請衛福部一定要重視弱勢族群的權益」,他說。
王世堅重申說,真正的進步,不是把貧窮率壓得好看,而是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國人,都能被政策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