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廖璟華 澎湖報導
廟宇抽籤大家都看過,但你知道可以吃的籤嗎?早期農村社會的「番薯籤」,將番薯削皮刨成絲,通常都會加進白粥裡一起煮,是農業時代澎湖人的共同記憶。澎湖尖山社區將傳統文化結合農食。舉辦了「抽好籤呷好籤」的活動,邀請大小朋友來體驗早期農村社會的傳統習俗。
小朋友蹲在在地上,拿起大顆的番薯削皮,很多孩子雖然削過水果,但削番薯還是頭一次。
小朋友:「(在家裡有沒有削過番薯?)沒有。」
小朋友:「(在家裡有沒有削過蘋果?)有。這種比較難削。」

削好的番薯在菜籤剉上刨成絲,這種早期的木工刨刀現在已經相當少見。小朋友也紛紛下場,體驗阿嬤以前如何剉番薯。這是澎湖尖山社區文化盛宴活動。
尖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洪文龍:「抽好籤呷好籤。我們還有手作創意食品,做的這個樣子就是擲筊,月亮形的。」

澎湖縣湖西鄉長 陳振中:「廟裡抽籤那個籤,跟我們所謂番薯籤那個籤,是同一個字。結合傳統信仰、飲食,來辦理這個活動。」
透過機器來幫忙,大量剉好的番薯籤平鋪在地上曝曬。澎湖尖山社區舉辦活動,邀請大小朋友重溫早期農村社會的傳統習俗,吸引家長帶孩子體驗。
家長:「小朋友藉由這樣去瞭解以前農村生活是怎麼過來的。」

番薯籤是早期的儲存糧食,大多拿來煮粥,是農業時代澎湖人的共同記憶。當時生活艱鉅,經常餐餐主食都是番薯。
澎湖民眾:「因為以前經濟沒那麼好,家裡都生孩子生比較多,以前米比較貴,番薯籤比較便宜,所以早期就是白米五分、番薯籤五分,這樣一起下去煮。」
阿公阿嬤的共同記憶,透過番薯粥再度呈現,也讓現代的孩子有機會瞭解早期農業時代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