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中心/趙永博 花蓮報導
花蓮太魯閣峽谷燕子口立霧溪,出現堰塞湖,水位持續緩慢上升,如今距離壩頂不到五公尺,短時間雖然會溢流,但都還在可承載的量能內,而中央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將透過怪手開挖引流,必須是在天氣許可下進行,什麼時候可以完成引流,開通道路,暫時還沒有時間表。
花蓮太魯閣立霧溪,因為山壁崩落、大量土石堵住溪道形成堰塞湖,湖面呈現絕美的牛奶藍,全因岩層是由大理岩構成,溪流微酸溶解碳酸鈣,加上光散射而呈現藍綠色調,只是水位持續上升,湖面幾乎快吞噬一旁明隧道,來到靳珩隧道西口,則快要滅頂,對比過去靳珩隧道畫面,如今將近四公尺的隧道,都被湖水淹沒,想要重新開通,得靠重機具進駐引流。中央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先挖一邊讓水溢流出去,穩定以後怪手再轉過來,再挖這邊再過去越挖越低越挖越低,現在大雨,當然不行,大雨,很危險啊。」

卡車運送怪手,陸續來到太魯閣,準備進行引流工程,但必須好天氣才能施工,什麼時候能完工,沒有時間表,針對立霧溪壩體部分,雖然下方溢流水量有增加,堰塞湖水位,距離壩頂不到五公尺,短時間還可能溢流,但初步判斷都還在立霧溪,可承載的量能之內。中央前進協調所副總協調官李孟諺表示「因為它都是流回立霧溪,對整個立霧溪,包括對下游聚落,並沒有相關的危險性,立霧溪承受的範圍可以到,一萬多個CMS的量,現階段目前的流量,都遠低於立霧溪可承受的範圍。」

立霧溪出現堰塞湖,卻封閉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就是擔心地震頻繁,還會有崩塌疑慮。國家公園署遊憩管理組長莊順發表示「像18日又有地震的發生,所以為了避免豪大雨,造成山區園區的土石可能會崩落,避免民眾到山區會發生危險,所以才會呼籲民眾,目前盡量不要前往太魯閣國家公園。」就怕共伴效應,出現強降雨,監控立霧溪堰塞湖水位,成了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