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燕子口大規模崩塌「再現堰塞湖」酋長岩遭淹沒 專家緊急監測中

  • 發佈時間:2025/10/20 08:40更新時間:2025/10/20 10:38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太魯閣燕子口大規模崩塌「再現堰塞湖」酋長岩遭淹沒 專家緊急監測中

圖、文/周刊王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近日發生大規模崩塌,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滑落堵住立霧溪,形成新的堰塞湖。所幸在各單位迅速應變與預防性撤離下,未傳出人員傷亡。不過知名地標「酋長岩」已被湖水淹沒,消失在壩體之下。

更多新聞: 7縣市豪大雨特報!氣象專家:共伴效應「這時間」最為顯著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近日發生大規模崩塌,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滑落堵住立霧溪,形成新的堰塞湖。所幸在各單位迅速應變與預防性撤離下,未傳出人員傷亡。不過知名地標「酋長岩」已被湖水淹沒,消失在壩體之下。

太管處指出,17日凌晨4時58分,監測儀器記錄到約18秒的震動訊號,研判是大理岩峽谷岩壁突然崩落,導致溪谷受阻並形成天然壩。該區地質活動頻繁,歷史上在1951年花蓮大地震及1998年芭比絲颱風時,均曾出現類似堰塞湖現象,顯示此地岩體結構相當脆弱。

事故發生後,監測人員於當日上午7時發現水位異常上升,相關單位立即封閉中橫公路並疏散遊客。到傍晚,全區撤離工作完成。18日凌晨2時半起,湖水漫入靳珩隧道並自隧道口溢流回河道,中午時壩底滲水更趨明顯,壩頂水位僅剩約5公尺高差。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感謝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公路局及秀林鄉公所等單位的密切合作,使撤離行動得以及時完成。園方表示,目前堰塞湖出入水量大致平衡,溢流穩定,但壩體仍具潛在風險,需持續監測並謹慎應對。

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說明,壩體主要由大理石與花崗岩構成,雖不易造成泥流,但仍存在結構性風險。專家團隊正研擬以「降挖」方式削減壩高,以降低潰堤可能。然而受颱風與降雨影響,通往壩體的舊台8線路基鬆動,施工困難且具高風險,預估需時處理。

氣象署則警告,受東北季風與颱風外圍環流共同影響,北花蓮山區未來幾日雨勢將顯著增強。預測燕子口地區24小時降雨量可達250至340毫米,達大豪雨等級。氣象署呼籲,近期北花蓮雨量明顯偏多,民眾務必遠離立霧溪下游與周邊山區,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新生兒長紅疹!她遭大姑指責「飲食不當害胎毒」 醫揭真相:不要瞎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