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業掀「衣到衣」永續浪潮 從通路到製造串起衣物再生循環鏈

  • 發佈時間:2025/10/23 12:10更新時間:2025/10/23 12:10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台灣紡織業掀「衣到衣」永續浪潮 從通路到製造串起衣物再生循環鏈
歐都納董事長程鯤、新光紡織特販處協理王仁宗與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長周國村、遠東SOGO百貨副總楊政憲及遠東新世紀副總廖瑞芬齊聚論壇。(圖/2025 APCER &Hotspot)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5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暨熱點,22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盛大開幕,現場吸引超過500人、來自50國的產官學研代表與會。會中登場的「紡織」論壇,邀請到產業界代表,包括新光紡織、歐都納等一起討論,台灣如何成功從「瓶到衣」到「衣到衣」,展現紡織業在循環經濟的軟實力。

更多新聞: 快新聞/新北市因應非洲豬瘟 禁廚餘養豬、熟廚餘「焚化處理」

遠東SOGO百貨讓舊衣重生 從城市百貨走出永續日常

遠東SOGO百貨副總經理楊政憲提到:「我們想建立的不只是回收機制,而是一個紡織生態系統。」從百貨通路的角色出發,SOGO選擇在旗下最熱門的百貨據點,東區兩館「忠孝館」、「敦化館」為主,打造「東區永續生活新座標」,將永續融入日常消費的路徑。楊政憲指出,衣服回收不應只是丟棄,而是讓還能穿的衣物重新流通。SOGO與在地修補店合作,舉辦衣物維修與二手義賣活動,在2024年,忠孝館與敦化館兩場共回收2.2公噸衣物,平均每日超過500公斤。「每個人的衣櫃幾乎都是爆滿的,」他苦笑道,「但這些衣服裡,有兩百多件其實可以再穿、再賣。」

這些回收衣物經整理後,部分將義賣捐助家扶中心,部分則被創意再製,例如牛仔褲變成飲料手提袋、舊衣布料製成食物托盤。楊政憲說,我們希望讓消費者看見回收的再生價值,甚至把回收材質做成禮贈品,讓每一次贈與都成為永續行動的一環。

台灣紡織業掀「衣到衣」永續浪潮 從通路到製造串起衣物再生循環鏈

新光紡織特販處協理王仁宗表示公司的目標是,實現衣物100%回收、零廢棄。(圖/2025 APCER &Hotspot)


歐都納聯手南亞塑膠 成功研發可回收再製成衣系列

相較通路的回收端,品牌端則挑戰更艱難的「再製端」。歐都納董事長程鯤坦言,讓一件衣服從回收再生到再次成為成衣,技術門檻極高。「要做到手感好、垂墜度自然、機能穩定,比一般成衣更難。」他指出,大部分人以為「寶特瓶回收紗」就等於環保,但忽略了紗線、鈕扣、拉鍊等混材設計,是回收再製的最大障礙。

歐都納自2019年起,開始尋找實現循環衣的合作夥伴,2021年與南亞塑膠一起研發結合80%寶特瓶回收紗與20%二手衣回收紗製造出再製衣,更在2023年成功做出首件「單一材質」可回收成衣,2024年可回收系列產品增至39款,今年2025第三季更將擴展至64款,其中4款外套取得國際GRS標章,象徵台灣品牌在永續創新的實質進展。

「我們有31個回收站,超過一半門店都參與。」程鯤說,品牌透過紅利點數回饋與維修服務延長衣物壽命,同時教育消費者,「環保不只是回收,更是選擇耐用的產品。」這樣的理念並不容易被市場接受,他笑說:「要說服消費者,真的需要時間。」

新光紡織秀回收再製西裝與大衣 以技術力實現衣物多次再生

而在更上游的製造端,新光紡織特販處協理王仁宗則以更長遠的視角布局。他回憶,五年前公司就開始推動「衣到衣」技術,目標是「100%回收、零廢棄、無限循環」。這項技術核心在於「單一材質設計」,新光紡織先是透過B to B2都溝通方式,從公司的制服產品開始,逐步建立一個閉環流程。從舊衣回收、人工分類、切碎與淨化處理,到再生成衣粒、再製紗線、再織布料,最終重回製造線,實現材料的多次循環。

王仁宗協理表示,一件POLO衫,採用單一材質設計,可降低58%的碳排放量、混紡材質雖也能減碳約三成。王仁宗更現場秀出新光紡織以PET材料製成外套、西裝與保暖大衣,他強調,這每一件衣服都透過完整的追溯系統,確保每件成衣都能再次回收再生。

台灣紡織業掀「衣到衣」永續浪潮 從通路到製造串起衣物再生循環鏈
台灣紡織業近年掀起永續浪潮,不少企業投入「瓶到衣」、「衣到衣」的研發。(圖/2025 APCER &Hotspot)

從材料回收到消費革新 台灣紡織邁向真正的循環經濟

從「瓶到衣」到「衣到衣」,台灣紡織產業正在補上循環的最後一哩路。過去十年,台灣以回收寶特瓶紗線技術躍上國際舞台,不過,真正的循環經濟並非停留在材料再生,而是回到產品設計與消費行為的起點。通路的回收網絡、品牌的單一材質設計、製造端的再紡技術,正逐步連結成完整的循環生態鏈。

更多新聞: 新台幣500元紙鈔確定改版 鈔券諮詢委員會討論新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