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嘉義民雄,綠意與稻田之間,隱藏著一家深耕超過半世紀的企業——大同鋁業。這裡不是繁華的台北,也不是製造業聚集的台中,卻成了台灣鋁門窗產業的重要基地。1969年創辦的大同鋁業,「讓每個家都能看見更好的風景」為初心,逐步發展為台灣鋁門窗領導品牌。

一、經營者的堅毅:從桃園到嘉義
大同鋁業的起點,其實在北部。在產業競爭的年代,鋁業職人張漢忠董事長接手大同鋁業,便嗅到鋁門窗的未來。在當時毅然決定而離開相對熱絡的北部市場,進而落腳嘉義,這是需要更多勇氣與承擔。但他深信,產業的根基在土地,只要專注品質,最終客戶將會看見。
於是,從最早的傳統鋁門窗起步,他一磚一瓦搭建起品牌信任。父執輩的經營哲學很樸實:誠信、穩健、敢拚。這些精神,也成為日後大同鋁業能持續站穩市場的基礎。
二、與世界對話:日本三協的啟發
2011年大同鋁業迎來另一個重要契機與日本三協立山株式會社合作。這場跨國交流,不只是技術的引進,更是思維的洗禮。
日本的精細、嚴謹,讓台灣的製造注入更高標準。從氣密性到耐候性,從設計細節到檢驗規範,三協鋁業的要求迫使大同鋁業不斷進化。張哲碩總經理形容:「這是一種相互成就。日本看重台灣的靈活與效率,而我們學習到他們的標準與精神。」
在這樣的磨合中,大同鋁業成為真正能與國際對話的品牌。MIT鋁窗不再只是內需市場的產品,而是逐步走向國際建築舞台的角色。
三、二代接班的轉身:從威嚴到共創
世代交替,總是最難的考驗。張哲碩總經理接下經營棒子時,面臨的不只是市場競爭,還有組織文化的挑戰。父親以嚴謹、紀律帶領團隊,但在新時代,這套管理模式需要升級,以更貼近新世代思維與價值。張哲碩總經理以開放心態導入「共創式領導」,鼓勵員工表達想法、參與決策,讓團隊從單向指令轉為雙向交流,從而激發更多創新與責任感。
張哲碩總經理選擇不走同樣的道路。他深知,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因此致力於將「命令」轉換成「對話」。讀書會、共識營,讓同仁不只是打卡上班的夥伴,而是真正參與公司願景的共創者。甚至在公司54週年慶時,他邀請夜市攤販進駐廠區,讓員工與家人共享美食時光,把冷冰冰的工廠,化為充滿人情味的社群空間。
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卻一點一滴改寫了大同鋁業的企業氣質。員工開始願意表達想法,彼此的距離縮短,凝聚力逐漸成形。張哲碩總經理用行動證明,領導不只是決策,更是一種信任與陪伴。
如今的大同鋁業,不再只是生產鋁門窗的工廠,而是一個能孕育歸屬感的所在。對張哲碩總經理而言,接班不只是延續父親的事業,而是帶著整個團隊走向新世代的未來。這樣的蛻變,讓「鋁窗」不再只是建材,而是映照人與人之間溫度的窗口。
「企業要永續,必須讓同仁找到歸屬感。」張哲碩總經理如此說。這份轉型領導,讓大同鋁業逐步完成了從「上下階層」到「團隊共創」的文化躍遷。

四、回饋,最美的企業語言
在大同鋁業,企業的存在不僅止於產業領頭的地位,更承載著對土地與社會的回饋責任。自2020年起,張哲碩總經理推動「弱勢住宅鋁門窗修繕計畫」,免費協助嘉義地區弱勢家庭改善居住安全,讓「一扇窗」不只是建材,而是守護的象徵。
2020至 2025年間,更將公益實踐推向更廣的層面:投入家扶基金會「助學希望工程」,支持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若竹兒智能發展中心及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並響應中華民國社會關懷協會的公益計畫。同時,也積極參與嘉義地區慈善團體聯合助學,將教育的希望散播到更多需要的角落。
此外,大同鋁業更以專業本業回饋社會——贈送三合一通風門給「寶島行善團」,協助其為弱勢家庭及長照機構進行房屋修繕與興建,讓愛心不只停留在捐款,而是以實際行動改善居住環境。這項合作不僅展現企業專業與公益結合的力量,也體現張哲碩總經理「讓技術成為善的延伸」的信念。
這些點滴行動,串連成一條溫暖的脈絡,也讓大同鋁業接連獲得感謝狀的肯定。或許,真正的企業價值,不只是市佔率與營收數字,而是當社會需要時,願意挺身而出的那份責任與善意。
五、鋁窗之間,記錄城市呼吸
大同鋁業的足跡,深深烙印在台灣的城市與鄉間。走進嘉義,從美術館的光影到市政府的莊重,再到佐登妮絲莊園的浪漫場景,無不映照著大同鋁業的身影。每一扇窗,都是時代的注腳,也是工藝與土地對話的出口。它們靜靜守護著建築的呼吸,讓陽光、風與視野在框架間流動。
而在嘉義的產業與學府間,大同的印記更為深刻。和大工業大埔美廠房與宿舍、哈林企業嘉義廠、上銀科技大埔美一廠,見證了產業動能的蓬勃生長;南華大學宿舍A棟,陪伴莘莘學子度過青春歲月;嘉義高鐵國際城,則在車流人影間,勾勒出城市迎向未來的輪廓。
從藝術館的窗景,到廠房的光線,再到校園與城市的風景,大同鋁業的窗,不僅是建築的一部分,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們靜靜陪伴,卻從不缺席。從嘉義出發,大同的鋁窗一路延伸至全台,成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或許我們不會刻意去注意它們,但在每個回家的瞬間、每個望向天空的片刻,總能感受到那份穩定而溫潤的陪伴。
六、迎向永續:ESG的新藍圖
進入2020年代,永續浪潮席捲全球。建築產業同樣面臨「環保」與「安全」的雙重課題。大同鋁業早早佈局:
導入綠電,推動低碳生產;
建立碳盤查,精準掌握排放數據;
發展奈米塗裝,讓鋁窗更耐候、更環保;
推出智能窗,結合通風、遮陽與安全設計,提升居住品質。
這些努力,不僅是回應市場需求,更是企業對社會的承諾。張哲碩強調:「一扇窗,不只是一個產品,而是守護家庭與環境的責任。」
七、從嘉義到世界:企業的使命
今天的大同鋁業,不僅在台灣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更持續走向國際。張哲碩希望,MIT鋁窗能成為台灣的驕傲,讓世界看見台灣在宜居環境上的努力。
從父執輩的篤定,到二代的轉型,再到與國際的交流與ESG的實踐,大同鋁業展現了一條清晰的軌跡:在地×國際 ×永續。這不只是一家企業的故事,更是一個產業的縮影。
嘉義的風,繼續吹過大同鋁業的廠房。那風裡有土地的味道,也有企業傳承與創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