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中心/楊思敏、戴亞倫 台北報導
工研院29日舉辦研討會,找來台電、台達電及工研院專家,討論強化電網韌性的重要性。極端氣候影響下,電力系統穩定度也受到挑戰,加上產業用電,因為這幾年AI蓬勃發展,電力需求跟著大增,如何從供需和配電方面下手,成為重要課題。
比出大大的讚,工研院與台灣電力能源工程協會,舉辦"智慧電網、韌性未來"研討會,邀請台電、台達電與工研院等專家,探討強化電網韌性的重要性與技術。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虛擬電廠還有整合資源的規劃,把所有可能的資源,用這個數學模型,達到一個最佳的配比,用戶能夠參與需量反應,還有儲能的一些技術等等,我想這樣對整個電網的供需,平衡的韌性都會有幫助。」

理事長劉文雄強調,必須從電力的供給、使用和輸配電等多方面強化,讓電力系統更有韌性。尤其極端氣候和天災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產生一定挑戰,像是今年丹娜絲颱風,造成嘉南地區近3500根電桿傾倒,台電必須盡快恢復,確保通訊和基礎設施的穩定。

工研院電網策略室主任李俊耀:「遇到一些小事故,可以很快地恢復,台灣是資通訊大國,那我們如果智慧電網,結合資通訊產業的話,或許在台灣,提高台灣的電網韌性,也可以在台灣這個地方,成為一個示範場域,然後去提高我們的技術,幫忙資通訊產業來外銷,打入國際市場。」
台灣AI產業蓬勃發展,有龐大電力需求,預估五年會成長8倍,突破100億度電,同時也帶來新的商機。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台灣發電、輸電、配電機械業產值119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產官研單位合作,超前部署未來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