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
美中領導人本週登場的「川習會」引發全球關注。值得注意的是,在貿易、南海、人工智慧與選舉政治等熱點議題中,「台灣」一詞從頭到尾未被提起。對此,東海大學陸研中心副執行長洪浦釗今(1)日分析,這樣的沉默,並非忽略,而是一種刻意維持的戰略平衡,這樣的「缺席的存在」,成為台灣近年外交節奏的縮影。
洪浦釗指出,「台灣」一詞從頭到尾未被提起,這是一種刻意維持的戰略平衡。這場「焦點之外的焦點」展現的是美中雙方對台灣議題的高度敏感與精算布局。美國方面早已明確設定基調:不在領袖會談中主動談及台灣,以免被北京誤導為可交易的外交籌碼。這種刻意迴避,反映出華府在戰略上維持「模糊穩定」的意圖——既不挑釁,也不退讓。

另一方面,洪浦釗說,中國也深知,無論在公眾場合或閉門對話,川普都不可能在台灣問題上讓步。北京因此選擇避談,不願讓川普藉機表現「拒絕中國壓力」的強硬姿態,更不願讓台灣議題成為美國選戰宣傳的素材。於是,雙方在「默契式的沉默」中完成了一場政治算計:誰都沒有提,但誰都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
這樣的「缺席的存在」,成為台灣近年外交節奏的縮影。洪浦釗提及,這不僅是國際局勢的被動結果,也是台灣戰略自主的一部分。台灣在美中競逐之間,不再以「議題主角」的姿態出現,而是透過穩健合作、技術安全與民主價值等實質作為,強化國際能見度。這種「低調但堅定」的路線,讓台灣在未被直接提及時,依然具備不可忽視的存在感。
洪浦釗進一步說明,台灣如今的挑戰不在於「被提及」的次數,而在於能否在國際對話的空隙中創造實質空間。從APEC、晶片聯盟到區域安全合作,台灣的參與方式更趨靈活。這種靈活並非退卻,而是一種策略性的進場與退場,避免被捲入大國權力博弈的明牌衝突。
他認為,對比過往「誰在會中提到台灣」的高度關注,如今的外交觀察重點已轉向「如何在未被提及中仍能影響局勢」。文章強調,這是一種成熟的戰略節奏——懂得何時發聲、何時沉默,才能在風險與機會並存的國際格局中維持穩定與空間。
換言之,洪浦釗分析,「川習會的沉默」既是表象的缺席,也是戰略的存在。台灣雖未出現在對話清單上,卻以制度韌性、科技競爭力與民主盟友的身分,繼續在國際舞台上扮演關鍵角色。這樣的「靜默外交」,正是當前台灣在動盪局勢中,最具智慧的存在方式。
最後,洪浦釗強調,台灣不再急於被看見,而是透過穩定的行為模式,讓世界理解:我們是一個可靠、理性且有能力自我治理的民主國家。當中國仍在高調宣示「一個中國」時,台灣選擇以行動取代口號,這正是國家領導人外交成熟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