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 / 駐愛沙尼亞處要用台灣還是台北? 林佳龍:持續討論中

  • 發佈時間:2025/11/04 16:28更新時間:2025/11/04 16:28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快新聞 / 駐愛沙尼亞處要用台灣還是台北?  林佳龍:持續討論中
外交部長林佳龍致贈愛沙尼亞國防產業團團長、國會友台小組主席裴克多(Kristo Enn Vaga)南投酒廠生產的OMAR威士忌。(圖/擷取自外交部網站)

即時中心/林韋慈報導

根據日經亞洲3日揭露,台灣計畫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設立「實質大使館」,但兩邊卡在名稱談不攏,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該國政府早在2023年就宣布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但因為名稱而陷入僵局。我方希望比照立陶宛模式,沿用「台灣代表處」英譯(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但愛沙尼亞堅持使用「台北」,避免重蹈2021年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事件,引來中國報復。



更多新聞: 快新聞/台中搭火車逃票被攔竟狠推站務員落軌 男殺人未遂起訴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在2021年因立陶宛同意台灣以「台灣代表處」名義設處後進行經濟制裁,他指出,立陶宛之所以能撐過後續困境,是因為中國反應過度,逼得德國不得不站出來捍衛「歐盟單一市場」,若愛沙尼亞效法,幾乎不可能獲得其他歐盟國的協助。

當年北京為懲罰立陶宛,不僅將雙邊關係降為代辦級、驅逐大使,更在海關系統中將立陶宛「除名」,變相實施經濟制裁。北京更向德國等歐盟大國的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停止使用立陶宛供應商的零組件,否則將失去中國市場,直接挑戰「貨物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這一歐盟賴以建立的基石。

愛沙尼亞外交部在10月29日謹慎回應媒體,台北在大多數國家都有辦公室,完全符合「一中政策」,愛沙尼亞也持續遵循此一政策。引述自《日經亞洲》,國際危機組織(ICG)資深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對該媒體坦言:「歐洲國家在與台灣的交往方面,總體上仍然保持謹慎,尤其是在可能引發中國強烈反彈的問題上,例如允許台灣開設新的外交使團和進行硬性的國防合作。」

外交部長林佳龍今則對媒體表示,感謝愛沙尼亞政府通過法案,建立了未來設立辦事處的法律基礎,台灣將持續在民主、自由與人權等共同價值基礎上,秉持開放態度,與愛沙尼亞本互惠合作精神,務實討論加強雙邊關係與增進相互瞭解的具體作法。

更多新聞: 深夜驚魂!17歲女高中生跌落山坡遭倒樹壓住 警消摸黑搜山1小時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