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專法「牽一髮動全身」 業者籲審慎立法兼顧多方平衡

  • 發佈時間:2025/11/06 17:47更新時間:2025/11/06 17:47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外送專法「牽一髮動全身」 業者籲審慎立法兼顧多方平衡

圖、文/CTWANT

立法院今(6)日舉行「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公聽會,多位業者在會中表示,平台業者並不反對以法治化方式管理外送產業,但關鍵在細節與配套,因為牽涉層面廣、效應複雜,需要充分對話與深入研究,若成本暴漲,導致平台費率調整,外送費會漲、商家利潤被壓縮、消費者被迫買貴、訂單量下降,外送員恐怕反而接不到單。

更多新聞: 首波配額 500 台!Hyundai Inster 94.9 萬起進攻小型純電休旅市場!

台灣美國商會交通運輸暨物流委員會主席、Uber Eats公共政策暨政府事務總監馬培治指出,外送產業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生態系:消費者追求便宜、快速與高品質服務;外送員希望自由工作、獲得保障與更高報酬;商家盼降低成本、拓展營運範圍;平台則需增加交易量以維持運作。這些關係彼此制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最終會影響到真正付費的消費者。「外送專法不只是勞動議題,更是市場結構與經濟現實的挑戰。」

馬培治指出,目前專法重點在外送員保障與平台管理,但若要提高保障、改變現有平衡,勢必帶來成本外溢效應。公平會所關注的,其實是經濟學層面的現實問題。他建議討論應更理性,邀請經濟學者等第三方參與,避免各說各話。

馬培治認為,制定公共政策必須歷經「意圖設定、議題釐清、法制化、實施檢討與調整」等階段,一旦不適用也會終止。目前外送專法正從議題設定進入法制化階段,許多基本問題尚待釐清,包括政策範圍、保護對象及數據依據等。他舉例,外送員實際送餐期間平均每小時收入約270元,且工作彈性高,上線八小時不接單也不受懲罰,因此立法時需考量不同型態的外送者差異。

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理事郭昕宜則表示,目前討論版本多以「勞雇關係」作為核心,忽略外送經濟已是一條連結15萬名外送員、10多萬商家與數百萬消費者的產業鏈。「若成本暴漲,平台勢必調整費率,外送費會漲、商家利潤被壓縮、消費者被迫買貴、訂單量下降,外送員反而接不到單。」

郭昕宜強調,平台業者早已為外送員投保全時段意外險與第三人責任險,每年保費支出達近5億元,保障內容優於多數兼職工作,若再加上重複的勞保與職災保險,將只是制度疊床架屋,卻無助於真正提升外送員保障。

「外送經濟已是民生的一部分,我們不反對保障,但反對沒有基礎的立法。」她說,公平會的專業意見也指出,外送報酬下限未必能保障外送員權益,反而可能犧牲商家與消費者利益,「政策一旦失衡,將沒有人是贏家。」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郭台銘母親今辭世!享嵩壽百歲 臉書發文3小時逾5萬網友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