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9日電)台大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羅思曼夫婦到校交流,羅思曼提到,科學之路充滿挑戰與失敗,「唯有熱愛才能堅持下去」,研究者更應隨時保持自我批判精神。
台灣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台大「宋恭源先生頂尖研究講座」近日邀請2013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詹姆斯.羅思曼(James E. Rothman)到校演講,而羅思曼夫人、知名神經科學家喬伊.赫希(Joy Hirsch)也應邀參與台大醫學院院長講座。
羅思曼的研究因揭示細胞內囊泡運輸的關鍵分子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獎,被譽為解開細胞內「生命物流」的奧秘;他長年致力於探究細胞內囊泡與細胞膜之間的精確對接與融合過程,對現代細胞生物學產生深遠影響。
羅思曼也在專題演講中分享最新研究,證實鈣離子感受蛋白在最後的釋放階段扮演「啟動器」關鍵角色,並援引神經性疾病患者相關蛋白質突變案例予以佐證。
赫希則在台大醫學院院長講座中,介紹她運用「雙人神經影像」,揭發人類日常社交互動時所觸發的大腦機制;她的最終目標是建構一個綜合性、受大腦啟發的神經網路模型,以應用於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社會交流。
台大也邀請羅思曼與赫希共同舉行座談會,與台大師生分享寶貴的科學熱情與人生體悟。
羅思曼坦言,科學之路充滿挑戰與失敗,「唯有熱愛才能堅持下去」,研究者應隨時保持自我批判精神,並提醒學生對意料之外的結果要保持開放心態,並幽默提出一個口訣TAGFY--Troubles Are Good For You。
赫希認為,優秀的研究應能改變人們想法,且應重視合作與分享,相信自己提出的問題,並將科學形容為一場持續探索、永無終點的旅程;她也鼓勵學生「不要害怕AI,要相信它帶來的價值」,提醒年輕學者主動掌握時代工具。(編輯:陳仁華)114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