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台北報導
假消息是現代數位社會的主要挑戰之一,因為行動網路發達讓傳播速度與範圍遠超過以往,不僅威脅公共安全,還會對市民產生錯誤引導,造成社會不安與信任危機。像是疫情期間,一些未經證實的療法或錯誤施打資訊在網路瘋傳,不僅讓民眾恐慌,也導致資源分配混亂,甚至有人因採信錯誤內容而危及生命。

CNEWS匯流新聞網/台北報導
假消息是現代數位社會的主要挑戰之一,因為行動網路發達讓傳播速度與範圍遠超過以往,不僅威脅公共安全,還會對市民產生錯誤引導,造成社會不安與信任危機。像是疫情期間,一些未經證實的療法或錯誤施打資訊在網路瘋傳,不僅讓民眾恐慌,也導致資源分配混亂,甚至有人因採信錯誤內容而危及生命。
假消息指的是並非基於事實真相、卻以新聞報導或可靠資訊形式發佈的訊息,可能出於惡意操縱、政治宣傳、商業利益,甚至只是個人謠言的擴散。假消息常具備幾項特徵,例如標題浮誇聳動、內容充斥錯字、版面異常、資訊來源不明、未標明發佈日期或作者等。
假消息的內容通常強調情緒渲染,運用恐懼、憤怒與驚訝等字眼,刻意觸發群眾的點閱與轉傳欲望,加深資訊傳播的擴散性,導致社群媒體和通訊軟體上的大規模散播。隨著AI科技不斷推進,目前假消息已經發展出多樣形態,包含不實文字、移花接木的圖片、變造或合成的影片,以及混合多種形式的內容,許多人因為難以判讀圖片或影片是否為AI生成,無意間成為不實資訊的擴散管道。
以政治與社會層面來看,假消息被視為破壞民主與公共討論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會對經濟與個人生活造成具體傷害,以投資市場為例,若不實謠言牽動股價,將使投資人蒙受損失;日常生活中,一則關於食品安全的不實資訊,也可能使商家遭受龐大衝擊;對個人而言,一旦成為假消息的對象,更可能遭受名譽受損甚至陷入法律困境。

針對防制假消息的策略作為,行政院在2019年訂定四大防治面向:「識假」、「破假」、「抑假」與「懲假」,同時與民間組織積極投入打擊假消息的工作,包括推動媒體識讀教育、強化事實查核平台,以及與社群媒體合作刪除不實內容。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依「法制與科技並重」原則,要求社群平台建立檢舉通報與快速下架機制,並定期稽查。對於屢次違規的平台,NCC可依規定處以罰鍰或限制服務,強化平台把關責任。法務部明訂散布虛偽事實可能衍生的刑事責任,對於故意製造、散布假消息致生社會混亂者,依法移送偵查並追究刑責,以司法手段達到嚇阻效果。
科技防護也是破除假消息的重要一環。科技部與數位發展部研發人工智慧偵測演算法及影像比對系統,及早攔截可疑內容,並提供平台技術支援,並且要求主要社群平台擔任「資訊安全把關人」,定期公布假消息調查報告與查證成果,提升透明度並強化責任制。

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支柱,也常是人民尋求協助的第一線,因此也多透過資訊澄清及推廣媒體識讀等方式加強防制假消息,以台北市政府為例,除會發布新聞稿澄清錯誤資訊外,也在市府官網設置「即時新聞澄清」專區發布正確資訊,而教育局、觀傳局等亦透過教育及宣導的方式,培養學生及市民媒體識讀、分辨假消息的能力,多層次守望民眾知的權利。
政府部門多管齊下防治假訊息散步,民眾若收到可疑或來源不明的訊息時,務必先使用LINE訊息查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等查證平台確認訊息正確性,以免誤信、誤傳假消息,造成自身及親友生命或財產的危害與損失。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廣告)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