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15天清零解封 專訪陳時中、陳駿季

  • 發佈時間:2025/11/26 15:34更新時間:2025/11/26 15:34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非洲豬瘟15天清零解封 專訪陳時中、陳駿季
非洲豬瘟15天清零解封陳時中接受專訪(攝影/劉咸昌)

撰文‧林良昇、鄭鴻達

10月21日,農業部獸醫研究所初步檢驗確認,來自台中梧棲一家養豬場的檢體,在非洲豬瘟病毒核酸檢測呈現陽性,意味著2018年以來,全民堅守7年的防線,首度出現破口。

更多新聞: 善化新地標「天空電器城」動土!帶動在地就業、打造南科生活圈家電中心

 本土第一例非洲豬瘟現蹤,為經濟規模高達2千億元的養豬產業鏈投下震撼彈。隔天,農業部宣布豬隻禁運、禁宰,暫停使用廚餘養豬,並針對養豬場、肉品市場和運輸車輛展開清消,全面追蹤病毒傳播鏈。

病毒來自境外須防堵

但不可能如「鐵板」全面擋下

所幸,經過15天防堵大作戰,疫情並未擴散,農業部確認病毒清零後,11月6日正式逐步解除全國豬隻運送、屠宰禁令,逐漸恢復市場運作。

危機暫時解除,但防疫心態不能鬆懈。在驗出首例病毒的1個月後,負責督導非洲豬瘟防疫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農業部部長陳駿季接受《今周刊》專訪,從4大面向盤點防疫策略,直面制度問題,提出未來的精進之道。

下一次,當挑戰再度來臨,台灣該如何全面防堵?


非洲豬瘟15天清零解封,專訪陳時中、陳駿季!
非洲豬瘟時程表(圖/今周刊製圖)


擔任疫情指揮官經驗豐富的陳時中分析,豬瘟防堵有4大關卡,分別是邊境管控、肉品市場、養豬場和後續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每個關卡都有相應措施,必須從中央部會到地方政府通力合作,才能全面把關。

「就像起司一樣,每一層都有洞,政府要做的不是用鐵板全部擋住,而是分層負責。」陳時中認為,怎麼將每一層的洞盡量變小,各關卡分工把洞補好,才是關鍵。

其實,早在2018年全球爆發非洲豬瘟疫情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就針對豬瘟防疫的各種面向,從畜牧場、肉品市場、屠宰場到廚餘養豬場等,發布相關防疫措施。

「台灣是全世界唯一在非洲豬瘟入侵前,就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國家。」陳駿季說。應變中心成立7年來,一直持續召開非洲豬瘟應變會議,進行沙盤推演,訂定標準作業流程和法規,因此當實戰來臨,才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因應。

然而,再怎麼充足準備,百密總有一疏。這次作戰經驗充分反映出,從中央到地方各項防疫措施上,仍有精進空間。

先看第一關邊境檢疫。台灣過去8年未出現本土疫情,陳時中不諱言,病毒一定是從境外帶進台灣。2018年以來,海關持續針對來自非洲豬瘟疫區的高風險地區入境者,進行行李X光機檢查,安排檢疫犬嗅聞,甚至會人工開箱抽驗,違規攜帶違禁品最高罰鍰1百萬元。

然而,每天從機場入境的旅客可達6.8萬人,更有17萬件來自境外的包裹,陳時中直言,如果每包都拆開檢查,每天要上千名人力查驗,不只政府量能不足,也會干擾民眾通關。疫情發生後,雖然海關強化防疫的手段,就是增加人工開箱查驗比率,實務上仍難做到全面性開箱。

相同的困境,也出現在第二道防線,肉品市場中。

非洲豬瘟入侵後,食藥署強化督導地方政府衛生局,到各地肉品攤商、超市、肉品加工廠、團膳、餐飲及餐盒業等處,執行市售豬肉類產品來源稽查,並針對可能販售東南亞、中國肉品的場域加強查緝,仍無法做到百分百查驗。

陳駿季強調:

應落實廚餘蒸煮監控稽查

考量執行量能,相關單位很難在成千上萬的行李、包裹,和全國肉品市場大海撈針,抓出所有漏網之魚。對陳時中而言,政府強化管理的力道,應該著重後端兩道更核心的關卡。

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可存在冷藏豬肉1百天、冷凍豬肉1千天,且加工肉品及廚餘,若未經過高溫處理,病毒仍可能存活。人類並不會因為吃到非洲豬瘟豬肉而感染,但豬隻食用含有感染豬肉的廚餘,很可能會染疫,也因此疫情爆發後,各界格外關注養豬場的廚餘管理機制。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11月3日提出的疫調報告,由於疫情只出現在單一養豬場,且已排除人、車、外來豬源等傳染源,從各項證據研判,釀成疫情的關鍵破口,就是未落實蒸煮的廚餘。

環境部統計,台灣一年有高達近80萬噸廚餘量,其中超過62%的廚餘是透過餵養豬隻去化,其餘則採肥料化、能源化等方式處理。陳駿季直言,在其他去化途徑未完善前,全面停止廚餘養豬,可能引發環境問題。

國內目前約有435家養豬場使用廚餘,飼養約44萬頭豬,占總飼養量8.5%。疫情入侵前,農業部採取「原則禁止,有條件開放」的政策,只要依照《廢棄物清理法》規定,在廚餘高溫蒸煮時持續攪拌,維持中心溫度攝氏90度以上、蒸煮至少1小時,並將資訊上傳,就允許用廚餘養豬。


非洲豬瘟15天清零解封,專訪陳時中、陳駿季!
精進防疫措施(圖/今周刊製圖)


依照現行管制方式,養豬場每天要到「廚餘蒸煮申報系統」,上傳蒸煮廚餘照片或影片;針對沒有每日上傳者,地方環保機關應該每月到場稽查一次。

但是這套機制,顯然沒有在各縣市充分落實。以發生疫情的台中梧棲案場為例,環境部調查,該案場6月僅上傳8次資料,7月只剩1次,8月更是掛零;但台中市環保局卻只在5月和7月各稽查一次,無疑是行政怠惰。

更嚴重的是,這種情況不是特例。環境部進一步清查全國435家廚餘養豬場發現,只有35%的養豬場確實做到百分百上傳申報,管理強度嚴重不足。

目前,農業部仍然維持一個多月前發布的廚餘養豬禁令,禁止使用感染風險最高的「動物性廚餘」養豬。但陳駿季也強調,「廚餘本身不是原罪」,只要在「即時監控」、「落實稽查」、「法令完備」的三大前提下,按照規定去做,廚餘養豬就是安全的途徑。

環境部擬修法

豬農須裝監視器、探測針

這次事件後,環境部也看到制度缺漏,正在研議修訂《廢清法》,相關規定預計在12月6日前公告,試圖亡羊補牢,強化廚餘蒸煮監管機制。

依照環境部規畫,為避免養豬場不上傳資料,未來將納入即時監測,限定豬農使用廚餘養豬,一定要裝設CCTV閉路電視監視器及溫度探測針,環境部也會強化平台系統的「即時性」,掌握所有廚餘蒸煮情況。

另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再降低風險,陳駿季透露,農業部正進行規畫,考慮未來不再讓風險最高的家戶廚餘進入養豬的飼料系統,並會投入資源輔導豬農轉型,參考日本的飼料化模式,讓廚餘能夠系統性再利用。

日本這套廚餘飼料化的機制,是除了高溫蒸煮以外,加入乾燥技術,並計算營養成本,將廚餘轉換成固態或液態飼料。農業部已在11月中旬派出一組團隊前往日本取經,考察在地作法及在台灣落地的可能性,嘗試讓廚餘透過飼料化,成為更安全的規格品。

如果前端的層層防堵作為,都未擋下豬瘟病毒,那麼第四道防線的作用,就是強化病毒入侵後的「損害控管機制」。

這次疫情爆發後第一時間,農業部隨即宣布全國豬隻禁運禁宰,展開一系列疫調,追查梧棲案場的關聯場和接觸人員。然而,一座豬場出事,全國一律封鎖的管制作為,也對民生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對此,陳時中認為,若平時能夠建立起接觸追蹤機制,一旦遇到突發狀況,政府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與案發豬場有接觸的關聯場,勾稽相關人員、車輛等移動感染源的行蹤,將封鎖管制範圍盡量限縮到最小,降低影響與傷害。

他指出,日前負責載送病死豬的化製車,有裝設GPS定位系統,可以掌握車輛移動狀況。但是載送廚餘、飼料、宰豬的車輛未有相關規定,難以追蹤流向,導致疫調難度提高。

陳時中預告,未來政府將推行在相關車輛全面加裝定位系統;至於養豬場的人員出入,也會參考新冠疫情期間的QR Code管理模式,讓進出豬場的人員都要掃描記錄,加強人、車的行動管理,就能在疫情發生時盡快追蹤止血,降低對養豬產業鏈的衝擊。

除了四大面向的精進對策,這次梧棲案場豬隻出現大量死亡,第一時間是依靠獸醫佐判斷,而非請獸醫師到場診斷病因,出現延遲通報爭議。

這是台灣長年缺乏「經濟動物」獸醫師的困境,陳時中不諱言,多數獸醫師傾向自己開業,醫治寵物類動物;負責診療經濟動物、進行防疫的獸醫師,薪資普遍不高,「大家相對不願意做」。

陳駿季說,農業部有爭取發放獸醫師的「不開業獎金」,但誘因猶嫌不足,他已經向行政院報告,將進行第一線防疫人才量能的檢討。

地方應變再強化

有效聯繫拉出更綿密防線

此外,地方政府在養豬場的管理上,扮演重要角色,牽動相關稽查和防疫作為。陳駿季直言,此次非洲豬瘟的防疫過程,看到各個縣市的落實度不盡相同,「有再好的監控和系統都沒有用,重點是執行要到位。」

為此,爆發疫情的台中市,在11月初一口氣開鍘農業局、環保局和動保處3位首長,為防疫不力負起政治責任。

陳駿季觀察,這次防疫過程中,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有成立跨部會群組,可以即時聯繫國軍、警察協助封鎖案場,與各部會溝通合作;但地方政府只有第一線防疫人員與環保局人員進行協調,沒有其他支援。

「地方應變中心的角色,還可以再強化。」陳駿季透露,中央正著手設計相關法規,讓地方應變中心可以有效進行跨機關的聯繫或合作,協助第一線防疫人員,希望能拉出更綿密的防線。

非洲豬瘟防疫7年成果,被一鍋廚餘打破,儘管並未爆發全國性災情,但對風險管理仍不能掉以輕心。如何汲取防疫作戰經驗,積極補上破口,是中央與地方都要一同研讀的必修課。

(閱讀全文…https://btoday.cc/8dpkr6)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中鋼股價10年新低,跌到17.X元「股東卻攀高130萬」,為什麼大家還敢買?老牌定存股未來只剩一條生路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08/post/202511240047/


以為省下遺產稅,卻賠掉養老房?4個「提早過戶」的贈與鬼故事:別把晚年生活賭在孩子的良心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92008/post/202511200032/





更多新聞: 列車駕駛嗆賴清德「這7字」台鐵強硬回應了!本人2度發文再嗆:我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