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中心/採訪報導
佛光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周鴻騰副教授兼執行長,長期秉持「真誠精實、經世致用」的學術態度,深耕食農與永續發展教育領域,榮獲「2025永續傑出人物獎」。這份殊榮是對其學術專業與教學實踐的高度肯定,同時也具體展現他將佛大校園建構成為永續生活實驗室(Sustainable Living Lab)的成果。周鴻騰執行長以「一體成形」的教師實踐哲學,將大學校園視為實踐場域,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與「USR大學社會責任」的結合,發展出獨特且務實的實踐模式。統整「綠色大學」教育推廣、「百膳孝為先」跨代共學、「健康一體」的食農教育,以及「在地知識國際化」等四大主軸。他將艱澀的學理轉化為溫暖的社會解方,連結了對校園、社區與環境的實質貢獻,並帶領教育夥伴將臺灣在地的永續智慧推向國際,體現學術工作者紮實而深遠的影響力。
周鴻騰執行長從孔孟哲學出發,厚植永續發展教育的根基。他從2017年迄今,滾動式優化「孝親安康USR學習模式」(a study on green care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filial piety and well-being learning)。將抽象的孝道轉化為具體實在的「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計畫」(filial piety as the foundation of culinary excellence)。協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吳雪美課長、蔬食系施建瑋副教授、綠色冀泉社會企業陳宇華創辦人等夥伴建構「互助共好對話平台」,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食農與植樹教育。「百膳孝為先」以「孝」為核心,透過「共煮、共學、共植」促進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連結,強調親子間的雙向尊重與成長,落實「真心陪伴即是盡孝」的當代表現。此計畫從家庭倫理出發,擴及社區關懷、動物福利與生態保育,實踐「孝悌健康、敬老懷幼、護生永續」的整體目標。文化可作為永續發展的第四支柱,補足現代社會中關於倫理、人際與關懷支持系統的缺口。
在推動「食農教育與健康一體(one health)」時,他引導師生與NGO團體之環境教育師,理解人類健康、動物福祉與環境友善是環環相扣的生命共同體。更串聯農業與公衛等各方學者專家探討「大自然與健康的連結」(linking nature and health)跨域對話與教學創新。陳裕文教授與董景生研究員分別以蜜蜂產品的科學實證及里山倡議的森林療癒經驗,闡述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健康的效益。陳錦生教授與蔡坤憲教授針對氣候變遷下的病媒蚊防治,提出跨域整合與精準防疫策略。周鴻騰副教授則分享將健康一體概念融入大學與社區的實踐案例,透過創新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因應氣候衝擊。中研院龍世俊研究員非常肯定結合產官學界的合作模式,認為透過此行動有助於能強化氣候變遷與防疫意識,更能落實兼顧人類、動物與環境健康的永續目標。近年來更著重於「永續小廚師」計畫(sustainable chefs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將廚房轉化為AI與食農教育的實驗室,以耐逆境植物與超級食物為素材,邀請小學生共同探索氣候變遷下的飲食選擇,並將AI導入提出永續與未來農業的想像。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舉行的「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上,周鴻騰執行長帶領佛大團隊及永續夥伴發表多篇USR論文,讓在地臺灣在地實踐的深厚實力國際化,讓臺灣影響力躍上國際舞台。諸如:周鴻騰執行長領銜的「孝親安康學習USR模式」,他將孟子「親親、仁民、愛物」思想資源轉化為「百膳孝為先、植樹淨世界」的具體行動。蔬食系施建瑋副教授則以「義煮辦桌」延續這份溫暖,從國小「廚師營」到長照中心義煮,將食農教育化為具體的跨代關懷。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吳雪美課長分享了透過種樹、淨塑與有機耕作實踐「四生」理念的歷程。綠色冀泉創辦人陳宇華則提出「全程蔬食+定位種樹+責任旅遊」的零碳旅遊,運用數位科技量化森林價值。農水署宜蘭管理處志工團長許珍玉展示了安農溪「公私協力」的公民科學家生態監測成果。員山鄉內城社區劉志文經理則分享推動「鐵牛力阿卡」低碳旅遊產業鏈的獲獎經驗。這六篇論文從倫理哲學、關懷教育、企業創新到社區治理,環環相扣,共同貫徹星雲大師「環保與心保」的理念,將臺灣在地紮實的永續經驗,轉化為國際可借鏡的亮眼成果。
回首來時路,無論是獲得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獎、環境教育獎、永續教學實踐全國第二名,乃至此次的永續傑出人物獎,實在的呈現出「科技創新、教學實踐、人文關懷與倫理實踐」的務實模式。他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轉化為師生可觸摸、且可在生活中的永續行動。周鴻騰執行長謙虛地表示,這些榮耀歸功於佛光大學師長與學生、所有社區夥伴及協力團隊。展望未來,他將持續以永續生活實驗室的方法論及其「USR × ESG × SDGs」為軸線,繼續精進佛光大學「組織型低碳路徑與碳中和」、「既有建築綠改造/綠整建、健康建築」、「校園綠色能源發展」、「防災士培訓」、「申請保育共生之構想」,期許能引領更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培育出具備溫暖心靈、全球視野與實作能力的永續人才,讓這份影響力在每一個永續實踐的角落持續綻放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