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聞/接受愛沙尼亞防務媒體專訪 林飛帆:中國對台灣政府散布各式假訊息

  • 發佈時間:2025/07/02 09:09更新時間:2025/07/02 09:09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快新聞/接受愛沙尼亞防務媒體專訪 林飛帆:中國對台灣政府散布各式假訊息
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登上《波羅的海哨兵報》。(圖/翻攝自《波羅的海哨兵報》官網)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

愛沙尼亞智庫「國際防禦及安全中心」(ICDS)今(2025)年5月16日至18日在愛京塔林舉辦年度國際國防安全論壇「Lennart Meri Conference,LMC」,本年會議主題為「We Shall Go Forward Together」。鑒於台海安全攸關印太區域和平與穩定,以及台灣在維護世界自由民主體制及全球關鍵產業鏈的重要性,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對我全面性威脅,以及我國強化自我防衛及全社會韌性的政策與具體作為,該中心特邀我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與會並擔任「Total Defence Against Hybrid Threats」場次與談人之一。

更多新聞: 快新聞/開庭不到1小時! 國民黨組發會副主委黃碧雲遭羈押禁見

林飛帆於與會期間曾接受多家國際媒體專訪,愛沙尼亞歷史最為悠久及發行量最大的《郵人報》(Postimees)旗下專注國防安全相關議題的《波羅的海哨兵報》(The Baltic Sentinel)於6月30日刊載林副秘書長專訪內容,涵蓋台海局勢、中國對我軍事威脅、灰色地帶及國際文宣敘事作戰、挑戰世界秩序野心、我國推動全民防衛進程及挑戰、川普就任後對台美關係、台灣與歐洲合作及對印太地區情勢的影響等議題。

關於中國近年對台軍事威脅、灰色地帶侵擾及國際文宣敘事戰、及其挑戰世界秩序野心部分,林飛帆說明,近年來中國不僅協助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亦在亞太及南海地區與俄方舉行聯合軍演;中俄在國際文宣敘事、灰色作戰、網路攻擊及破壞海底關鍵基礎設施方面更相互借鑒,合作樣態及強度對國際社會威脅劇增。

此外,中國向俄國、伊朗及巴基斯坦等威權國家出口高科技與軍備零組件,在近期印巴衝突中,巴國更疑似使用中國戰機及飛彈,協助中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檢測中製軍備武器實戰能力,充分證明中國為衝突及麻煩製造者,而非和談促進者,更凸顯歐洲及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及安全情勢密不可分,凡此均有賴台歐共同制定因應策略與法制架構,以有效應處中俄兩國對區域和平及國際秩序的挑戰。

林飛帆強調,中俄兩國發動灰色地帶作戰絕非單一事件,而係企圖改變國際現狀的系列性謀劃。近年來中國日益擴大軍演規模,並納入跨軍種整合及聯合作戰演訓課目;中俄上年舉行10餘次聯合軍演,俄國更罕見派遣艦隊進入南海地區;另,近月來中國在澳洲外海亦曾進行實彈演習,並逼近我國領海海域,對我施加高度壓力,急遽壓縮我方反應時間,對此我方積極防備中方「由演轉戰」的可能性。

至於台灣應如何加強對中嚇阻作為部分,林飛帆說明,嚇阻包括加強自身準備,並警示中國襲台代價必需付出高額代價,以及強化國際合作等兩部分。總統賴清德先前已宣布在今(2025)年底或明年內將我國防預算自目前GDP2.5%增至3%,此比例約占我國總預算的18%;同時我亦致力發展不對稱戰力及強化全社會韌性等,並密切關注愛國、芬蘭及瑞典等國全民防衛政策與作為,以汲取相關經驗。

針對川普2.0下的台美關係及對台歐互動的影響,林飛帆則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我方亦如歐洲各國一樣面臨增加國防預算、對美貿易順差及關稅等挑戰,但是美國政府歷來均依據《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處理對台關係,不僅持續對我軍售,台美軍事合作亦持續擴大與深化;我在美參、眾兩院更享有堅實的跨黨派支持,與美國國安團隊及國務院核心成員的對話管道一向密切友好,暢通無礙。

基於台灣與立陶宛、愛沙尼亞、捷克及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均經歷在威權統治下爭取自由民主的歷程,並為理念相近國家,近年來台灣與該等國家雙邊關係在全民防衛、經貿、投資、民間互動交流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此外,中俄之間無上限的同盟關係凸顯印太與歐洲安全息息相關,近年來除美國外,英國、法國及荷蘭均派遣軍艦巡弋台灣海峽及南海海域,以具體行動支持航行自由及區域和平,北約及歐盟國家亦逐漸在印太區域的軍事存在,期待相關國家持續強化相關作為。

在國際文宣敘事方面,中方誣指賴總統為「納粹」份子,並在其國家媒體及官方管道中反覆使用此一術語,操作手法及用語與俄國入侵烏克蘭前的做法雷同,均為合理化其侵略預做準備。而中國對我台灰色地帶侵擾與俄國侵略克里米亞前的做法亦高度相似,我需加強對歐盟各國及理念相近國家之戰略溝通,強化協力合作並共同制定因應策略,以有效應對美歐關係疏離及中國強化對歐關係對我帶來的挑戰。此外中國更對我國社會散布各式假訊息,抹黑我政府、製造民眾對政府不信任感、削弱我與美國及歐洲等國際夥伴的互信,以達到孤立台灣的目的。

關於台灣社會對中國威脅的看法及如何在討論該等威脅時避免過度引起社會恐慌等議題,林副秘書長表示,政府若不談論威脅,則民眾難以理解可能涉及的風險,但過度強調恐又引發恐慌,確難妥做平衡,加強民眾危機應處認知及日常準備實為關鍵因素。台灣常遇地震及颱風等天然災害,倘可就此妥做預備,有助政府及民眾因應更為嚴重急迫的事件;今年3月我國進行全社會韌性演習即以海嘯襲擊沿海及重要設施爆炸為想定,演練疏散機制及快速醫療反應作為。

LMC為紀念愛國脫離蘇聯重獲獨立後之第一、二任已故前總統梅里(Lennart Meri,1992-96、1996-2000),而自2007年起開始辦理的年度國際安全會議,為波羅的海地區最重要的外交及國防安全政策論壇,歷年均由愛國總統、總理、外交及國防首長高層官員及議員、波海及北歐各國總統、總理、歐美政、軍、學界重量級人士、非政府國際組織領導人及國際媒體400餘人與會,近3年來,駐拉脫維亞代表處李憲章大使均應邀出席。

更多新聞: 37兆國債不管了 美眾院51:50通過「大而美法案」再增5兆舉債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