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避免今夏美債違約! 分析師示警:長期債務卻暴增數兆美元

  • 發佈時間:2025/07/04 09:12更新時間:2025/07/04 09:12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大而美法案》避免今夏美債違約! 分析師示警:長期債務卻暴增數兆美元

圖、文/周刊王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減稅與支出法案《大而美法案》(OBBBA)於美東時間3日在國會通過,此舉雖避免美國政府在短期內發生債務違約,但卻使美國長期債務問題更加惡化。眾議院多數的共和黨議員們最終批准了這項法案,該法案將延長川普1.0的《2017年減稅與就業法案》之政策,批准增加邊境安全和軍事支出,同時大幅削減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並使政府債務增加數兆美元。

更多新聞: 領息族轉向股票基金 鉅亨買基金:息收+股價增值成誘因!

據《路透社》的報導,作為稅收方案的一部分,議員們將美國政府36.1兆美元的借款上限提高了5兆美元,這一上限原本預計將在今年夏季時觸及,此舉將緩解人們對美國政府發生債務違約的擔憂。分析師此前預估,所謂的美債「X日」可能出現在8月底或9月初。

孟菲斯雷蒙德詹姆斯公司(Raymond James)固定收益資本市場總監布萊歐(Vinny Bleau)表示:「我認為該法案的通過,消除了一些債務上限的風險,因此8月到期的國庫券收益率可能會小幅下降。」

然而,從長期來看,該法案遭普遍經濟學家質疑,恐惡化美國債券市場和國家財政健康。無黨派分析師估計,這將在未來10年內使國家債務增加3.4兆美元。這將加劇人們對債券供應增加和美國國債需求減少的擔憂,而這一問題近幾個月來一直是金融市場的關鍵驅動因素。

威靈頓管理公司(Wellington Management)的宏觀策略師梅代羅斯(Mike Medeiros)表示:「該法案加劇了圍繞美國國債的一些結構性擔憂,首先是持續的財政赤字和高漲的債務水平,其次是通貨膨脹。」

黑石集團(BlackRock)6月30日則警告,外國買家已經對美國債務失去興趣。美國每週發行的5000億美元債務需求進一步下降,並推高借貸成本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

黑石集團的投資經理在1份報告中表示:「我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強調美國政府債務問題的危險處境,如果不加以控制,我們認為債務將是美國在金融市場中『特殊地位』的最大單一風險。」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的估計,該法案預計將在未來10年內減少4.5兆美元的稅收,削減1.2兆美元的支出,並使1090萬人失去聯邦健康保險。

該法案還通過允許企業全額扣除設備購買,以及研發成本來刺激經濟增長,並提供其他稅收優惠。然而,一些投資者擔心債務問題可能會削弱該法案中的經濟刺激措施。

威靈頓管理公司的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經理古德曼(Campe Goodman)表示,他預計該法案將使明年的經濟增長增加0.5%,但市場對長期借貸成本上升的風險過於擔憂。

F.L.普特南投資管理公司(F.L. Putnam Investment Management)首席市場策略師黑曾(Ellen Hazen)表示:「我們相信《大而美法案》將加速企業盈利增長,這最終將推動股票價值。但這可能導致國債利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高位,使許多固定收益投資在長期內變得不那麼具吸引力。」

基準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連續多日下跌後於2日上漲,部分原因是財政擔憂令投資者感到不安。當債券價格下跌時,收益率會上升。

對此,全國聯盟資本市場(National Alliance Capital Markets)國際固定收益主管布倫納(Andrew Brenner)表示,美債2日的拋售是1個跡象,表明所謂的「債券衛士」(bond vigilantes)正在市場上活動。

每當政府被認為過度支出或貨幣政策不夠謹慎時,這些被稱為「債券衛士」的投資者就會採取行動,讓政府的借貸成本上升,從而對政府施加壓力,使其更重視財政紀律和控制通膨。布倫納在2日給客戶的1份報告中寫道:「債券衛士希望看到更多的赤字削減,他們的觀點認為川普和國會做得還不夠。」

不過總體而言,債券市場對該法案通過的反應相對平淡。赤字擴張已經在川普1月重返白宮時被市場消化,而近幾週投資者的焦點已轉向經濟增長擔憂。可以肯定的是,許多市場參與者表示,該法案的通過對其他關鍵市場驅動因素而言是次要的。基準標普500指數2日受科技股上漲和美國貿易協定進展的推動,收於歷史新高。

近幾週經濟數據的放緩也增強了人們對聯準會今年降息的預期,這提振了股票和債券的樂觀情緒,儘管3日1份強勁的就業報告抑制了對貨幣政策立即放鬆的希望。康州費爾菲爾德達科他財富管理公司(Dakota Wealth)高級投資組合經理帕夫利克(Robert Pavlik)解釋:「這不會成為市場的總體驅動因素。」他說:「首先是盈利,然後是聯準會。」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快新聞/談判大限將近! 川普:最快「這天」起寄信告知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