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外界好奇,明明消防員都穿救生衣,怎麼還溺水?其實事故地點被專家形容為水壩「致命渦流區」或稱「沸騰區」,白色冒泡的潭面,也就是所謂的"翻滾流",因救生衣浮力會與渦流吸力抵銷,會讓人如同捲入洗衣機一般「半浮半沉原地打轉」,即使擅長游泳也難以脫困。除非潛入潭底,順著較穩定的水流,才能游出脫逃。
救難人員出動橡皮艇,似乎打算慢慢接近溺水立槳,越靠近水壩區域,水流越強勁,來到垂直交會處,整艘橡皮艇,突然像被吸過去一般,呈現九十度轉向,不斷被水流沖刷,最後翻覆。救人的警消有人沉入水裡,有人則是浮出水面,五名勇消載浮載沉,其中兩人不幸殉職,一人還在加護病房治療中。而針對水壩救援,可沒想像中容易。急流救生示範訓練「放輕鬆。」

高低差形成的翻滾流,想救人只得慢慢接近,如對方意識清楚,透過拋繩浮具,有機會協助脫身,萬一失去意識,就得展開「活餌」搜救。消防署特搜隊小隊長林育呈表示「你丟給他任何東西,他都沒有辦法做反應的時候,你就可能要藉由火餌救援這個方式,去接近他把他帶出來,或者是在上游破壞它的水流狀況,就是讓(水壩)它的沸騰線不要形成。」一般而言,來到水壩交會或是瀑布下方,呈現近乎垂直切面不斷冒泡,如同滾燙沸水,就是所謂沸騰線,這個區域的水流,宛如洗衣機般,不停翻轉攪動,也就是所謂翻滾流,如果要擺脫強勁水壓,只能順著潭底水流較平穩的區域,平行游出,才有機會脫困。"翻滾流"實驗影片表示「他的一天就這麼毀了,看看水面上的水流,回流到水壩的速度有多快。」

從國外實驗影片中,不難發現,萬一民眾溺水,進到翻滾流,整個人不停轉圈圈,陷入無限輪迴,萬一穿著救生衣想脫身,更是難上加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表示「水流在往下拉,再加上你的浮力往上,其實變成一個中性浮力,你完全會卡在水裡會溺斃,但是我們如果沒有這件救生衣,其實我們憋個氣,可能會被水流帶到底部之後,還反而可以逃脫,因為表流有時候比較強。」消防救難當然得全副武裝,卻身陷翻滾流無法脫身,是否缺乏「翻滾流」常訓,有沒有另一艘救生艇在後方待命應變?一度還傳出落水者的同行友人,不斷催促救人,警消才會小艇上塞滿五人緊急搜救,儘管有人否認,但都有待檢警後續釐清。